不管你怎麼看他,彼得•蒂爾(Peter Thiel)無疑是過去20年中,矽谷湧現出來的最有趣的人之一。
自由意志主義怪咖、007電影中的超級反派、右翼煽動者:這些都是批評者試圖將其附在這位科技投資者身上的標籤,也許因爲他是矽谷最著名的川粉(川普支持者)。在很多人的眼中,蒂爾對於自己被貼上這些標籤,似乎還頗有點沾沾自喜。上世紀80年代,作爲史丹佛大學的一名右翼學生,他就使用了川普時代纔出現的「懟自由派」(own the libs)的語言風格,來抨擊當時的自由派精英。(所謂的「懟自由派」,是美國一些保守派使用的一種政治策略,其重點是擾亂政治自由派。該策略的使用者強調並擴大文化戰爭問題,意在製造分裂,以喚起他人的過度反應,或證明某種立場的荒謬性。)
然而,在追求爭議的同時,他也準備好挑戰科技行業和公共政策規範中的公認智慧。
您已閱讀16%(363字),剩餘84%(19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