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FT社評:川普對東南亞徵收關稅可能弄巧成拙

如果美國更強硬地逼迫東南亞國家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可能反而將它們推向中國的懷抱。

多年來,越南和幾個東南亞鄰國似乎找到了成功的成長公式。他們走的是中國等國已經走過的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它們是新冠疫情和美中關係緊張導致的供應鏈重組的最大受益者,成爲美國和其他企業尋求第二個出口製造基地的「中國+1」戰略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政策現在反過來咬了它們一口。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宣佈「解放日」關稅,對越南和柬埔寨分別徵收高達46%和49%的關稅。

儘管美國大幅提高對華關稅在意料之中,但對東南亞製造業的打擊卻令人意外。川普的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明確指出,白宮希望讓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並「停止允許中國通過將出口貨物轉運到你們國家來逃避美國關稅」。一些川普政府內部人士堅稱,中國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其他受影響的國家是附帶損害。

然而,損害是巨大的,而且絕非單方面的。包括蘋果(Apple)、耐克(Nike)和英特爾(Intel)在內的美國大公司都在越南有製造廠或供應商,這是它們認爲在商業和政治上都合理的策略。雖然努力提高國內某些高階製造業的能力對於供應鏈的韌性可能有好處,但將T恤生產遷回美國的經濟性值得懷疑。

您已閱讀41%(506字),剩餘59%(7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