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可持續發展

如何養活世界上所有的人

加拿大科學家瓦茨拉夫•斯米爾分析了我們如何耕種、食用和浪費食物的數據,並提出了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在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的奧敦帕扎爾現代博物館,有一座雕塑,描繪了一大堆栩栩如生的鳳尾魚和沙丁魚傾瀉在地板上的情景。藝術家圭多•卡薩雷託(Guido Casaretto )將這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命名爲「21:34」,因爲這是他在伊斯坦堡的市場上目睹這些魚被當作垃圾丟棄時的時間。這種驚人的浪費,伴隨著魚羣銀光閃爍的美感,讓這件作品不僅令人印象深刻,還讓人感到揮之不去的縈繞。

在閱讀瓦茨拉夫•斯米爾(Vaclav Smil)的最新著作《如何養活世界》時,我想到了卡薩雷託的作品。這本書不是關於藝術,而是關於冷冰冰的數字。正如他所說:「我不理解在實際數字已經足夠有新聞價值和吸引眼球的情況下,爲什麼還需要誇張和不正確的陳述。」

是的,讀者可以放心,因爲斯米爾在能源、環境與人口變化、糧食生產和公共政策領域著有40多本書。

您已閱讀23%(355字),剩餘77%(11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