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以色列、黎巴嫩和新中東的海市蜃樓

黎巴嫩學者和外交官加桑•薩拉梅講述了衝突如何席捲黎巴嫩,以及爲什麼試圖用武力重塑該地區是愚蠢的。

縱觀歷史,領導人一直試圖重塑中東。從我位於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的村莊高處,我可以眺望歷代帝國的變遷:羅馬神廟的美麗遺蹟、拜占庭教堂,或(不那麼迷人的)法國軍事碉堡,它們提醒著我該地區的吸引力和權力的短暫性。

從金牛座山脈到阿拉伯沙漠,從阿拉伯河到地中海的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象徵意義強烈,社會多樣,因此政治不穩定。對其脆弱的國家和不確定、不穩定的身份強加某種秩序,對征服者和政客來說都是一種誘惑。波斯的居魯士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嘗試過;最近,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也是如此。

隨著20世紀殖民帝國的衰退和獨立時代的興起,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政治版圖逐漸形成,將山脈和平原、高原和沙漠分佈在約旦河、奧龍特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周圍的新(非民族)國家之間。這些現代國家被證明是脆弱的,長期受到種族衝突和政治管理不善的威脅。

您已閱讀7%(374字),剩餘93%(48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