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在AI的時代,爲什麼我們仍然要關注卡夫卡

在這位作家去世100年後,他未經審查的日記和大量新研究揭示了什麼造就了他,以及他在我們這個數字時代的意義?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980年)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作品,屬於《二十世紀猶太人的十幅肖像》系列。

一百年前,弗朗茨•卡夫卡去世了——他從未喜歡過活在人間。他在40歲時便英年早逝,一生都在抱怨生活,或是逃避現實,沉浸在他小說的幻境之中。

對於如此病態的作家來說,紀念的不應該是生日,而是死忌,就像我們對待基督教殉道者一樣。其他作家,比如莎士比亞,我們可以想像他戴著派對帽子,切蛋糕。但卡夫卡不同。他的巨大日記中沒有記錄任何生日慶祝活動。一個都沒有。

您已閱讀6%(245字),剩餘94%(36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