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BoomEar藝術播客
關注
應對隔離與封鎖的「設計行動主義」
BoomEar第15期:在新冠疫情引起全球恐懼的特殊時期,如何通過藝術與設計應對隔離和封鎖?
收藏
發佈於2020年3月3日 更新於2020年9月21日 15:58
主播
蔣璐陽
Play
Pause
00:00
{"url":"http://creatives.ftacademy.cn/album/BoomEar-15-edition.mp3","text":[[{"start":null,"text":"<i>#操作小貼士# 在下方目錄中,點擊任意部分,即可直接收聽該時間段的內容。"},{"start":null,"text":"點擊播放後,請耐心等待音訊載入或選擇App內下載。"},{"start":null,"text":"</i>"}],[{"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6/000093216_piclink.jpg\">美國-墨西哥邊境牆兩邊的居民通過蹺蹺板在一起玩耍</div>"}],[{"start":null,"text":"BoomEar藝術播客的第15期節目,主播蔣璐陽訪問了2019年因在美國-墨西哥邊境安裝「蹺蹺板牆」走紅全球社群媒體的設計行動主義者、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系系主任Ronald Rael,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全球恐懼的特殊時期,探討藝術與設計如何應對隔離與封鎖的局面、通過行動促進問題的解決。"},{"start":null,"text":"這是Rael首次接受中文媒體的採訪。"},{"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card-container\"><i><b>在本期節目中,您將聽到以下內容:</b></I>"}],[{"start":2.437777,"text":"<b>00:00 「蹺蹺板牆」如何走紅全球社交網路</b>"}],[{"start":65.044668,"text":"<b>01:04 我們爲何在此時談論隔離與封鎖</b>"}],[{"start":220.413941,"text":"<b>03:41 美國-墨西哥邊境牆的今昔</b>"}],[{"start":261.776117,"text":"<b>04:23 Real談對邊境牆興趣的緣起和發展</b>"}],[{"start":537.937258,"text":"<b>08:57 邊境牆與國際局勢的微妙關係</b>"}],[{"start":654.009848,"text":"<b>10:54 Rael談邊境牆與對外來者的恐懼</b>"}],[{"start":836.863154,"text":"<b>13:57 Rael談「蹺蹺板牆」的理念與實施</b>"}],[{"start":1188.819412,"text":"<b>19:50 Rael談什麼是「設計行動主義」</b>"}],[{"start":1421.462877,"text":"<b>23:42 Rael談生土建築與3D列印</b>"}],[{"start":1566.245616,"text":"<b>26:07 結束語</b>"}],[{"start":null,"text":"</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7/000093217_piclink.jpg\"> 蔣璐陽與Ronald Rael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系辦公室採訪</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8/000093218_piclink.jpg\">Ronald Rael與他的著作《邊境牆作爲建築: 美國-墨西哥邊境宣言》(攝影: Brittany Hosea-Small)</div>"}],[{"start":null,"text":"<hr/>"}],[{"start":null,"text":"<div class=\"subtitle\">BoomEar第15期主播寄語</div>"}],[{"start":null,"text":"本文爲BoomEar第15期節目《Ronald Rael: 抵抗隔離與封鎖的「設計行動主義」》主播敘述錄音整理稿"}],[{"start":null,"text":"2019年7月的28號,三個粉紅色的蹺蹺板被放置在分隔美國與墨西哥交界處的邊境牆之間,很快就吸引了來自邊境牆兩邊大人小孩們的注意,大家開心地玩兒了起來。"},{"start":null,"text":"45分鐘之後,兩國邊境的執勤人員走來干預,蹺蹺板很快被撤掉運走。"},{"start":null,"text":"雖然僅僅持續了45分鐘,但被邊境牆長期分隔的兩國居民在一起玩兒的照片和影片很快便在社群媒體走紅,不僅是在美國,而是整個世界。"},{"start":null,"text":"蹺蹺板的設計者的Instagram賬號在幾小時內關注量暴增,全球媒體相繼報導,還被國際重要藝術媒體Artsy評爲「2019年度十大最佳公共藝術作品」之一。"},{"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8/000093228_piclink.jpg\">「蹺蹺板牆」(Teeter-Totter Wall) 2019年7月28日在美國-墨西哥邊境實施 (圖片來源: Ronald Rael的instagram截圖)</div>"}],[{"start":null,"text":"各位聽友大家好,歡迎收聽BoomEar,我是主持人蔣璐陽,在德國的科隆問候大家。"},{"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前面提到的這個粉色蹺蹺板,我在當天通過Instagram看到後,立馬去關注了它的設計人Ronald Rael, 結果發現他是我大學母校UC Berkeley(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系的系主任。"},{"start":null,"text":"很巧的是,建築系所在的環境設計學院,就在我當時上學的Hass(哈斯商學院)旁邊。"},{"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7/000093227_piclink.jpg\">伯克利加州大學校園標誌性的鐘樓和建築系所在的環境設計學院 (攝影: 蔣璐陽)</div>"}],[{"start":null,"text":"我非常喜歡他用一種輕鬆的方式來處理隔離與封鎖這樣一個嚴峻的話題。"},{"start":null,"text":"今年一月份,我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加州舊金山,在那兒跟家人和朋友們一起度過春節假期,在這期間一直通過網路密切關注著在中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start":null,"text":"假期接近尾聲的時候,舊金山矽谷地區也出現了第一個確認感染者。"},{"start":null,"text":"接下來的幾周,如大家所知,病毒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全球化地蔓延。"},{"start":null,"text":"在準備這期節目錄音的時候,我現在居住的德國,在過去短短的幾天內,感染者的數量出現了兩位數的成長,最嚴重的患者甚至就在離科隆非常近的地方。"},{"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從舊金山動身回德國之前,我用校友的身份聯繫了Rael教授,希望在這個病毒引起全球恐懼的時候,和他聊一聊隔離與封鎖的話題,以及藝術和設計能在這時做些什麼。"},{"start":null,"text":"他很快回復,答應了我的採訪請求,在一個週末的下午邀請我在他的伯克利的辦公室見面。"},{"start":null,"text":"我們剛見面時也聊起了中國的疫情,我向他介紹武漢這個城市,那裏的人民面臨的封城,也聊到國內其他城市採取的隔離政策。"},{"start":null,"text":"我跟他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牆」的概念呢?"},{"start":null,"text":"而一個月後,我在美國和中國的朋友們開始問我:德國會不會也會封城?"},{"start":null,"text":"在最近寫給Rael教授的一封郵件裏,我對他說,因爲最近的事件,我對「牆」與「隔離」,又有了新的理解。"},{"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在這兒我想給大家推薦Rael教授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書《Border Wall as Architecture》(《邊境牆作爲建築》)。"},{"start":null,"text":"我很少會看到一個建築師,把牆、特別是邊境牆這樣一種分隔空間、分隔國界的功能性單元,當作一個建築專題來研究。"},{"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9/000093229_piclink.jpg\">Ronald Rael在他的著作《邊境牆作爲建築》上簽名</div>"}],[{"start":null,"text":"在採訪中,他告訴我,對邊境牆的興趣得從他的成長曆程談起。"},{"start":null,"text":"他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就是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地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從小就在不斷地跨越各種邊界。"},{"start":null,"text":"雖然後來他也在紐約這樣的全球大都市接受教育,如今又在美國西岸生活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依然根植於童年的經驗和興趣。"},{"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說到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牆,大家應該很熟悉現任美國總統Trump(川普)從競選期間就在叫囂要建的邊境牆「Trump Wall」,用來阻擋非法移民進入美國。"},{"start":null,"text":"但其實早在2006年,美國就已經出臺了一個Secure Fence Act(安全牆法案),建造了一些邊境牆,現在正在建造的「Trump Wall」其實是這種邊境牆的升級版。"},{"start":null,"text":" "}],[{"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0/000093230_piclink.jpg\">2017年的美國-墨西哥邊境牆地圖(Földhegy根據《華盛頓郵報》上的數據製作,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div> "}],[{"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1/000093231_piclink.jpg\">2019年,正在「升級」中的美國-墨西哥邊境牆地圖(攝影: Mani Albrecht,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div>"}],[{"start":null,"text":"Rael教授對於邊境牆的研究,其實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他對我說,在很多年裏觀察邊境牆怎樣塑造它周圍的空間,還有周邊的人與自然事物怎樣以超乎想像的方式來抵抗這個牆的存在,都帶給他帶來了非常多的靈感。"},{"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Ronald Real談對邊境牆興趣的緣起和發展】"}],[{"start":null,"text":"“Wall is not defining two different places. "},{"start":null,"text":"It is dividing one landscape.”"},{"start":null,"text":" Rael教授剛講到的這句話:「牆不是定義了兩個不同的區域,而是分隔了同一個風景」給我了很多啓示。"},{"start":null,"text":"在近幾年的國際局勢裏,大家關注的Trump Wall,中美貿易戰,包括英國脫歐這些大事件,或許都可以從這樣一個理解「牆」的思路來理解。"},{"start":null,"text":"我跟Rael採訪這天,國內的疫情開始加重,隔離已經逐漸開始。"},{"start":null,"text":"我跟他說,我很擔心國內的家人和朋友們,突如其來的隔離,讓我聯想到他的這個「牆」的概念,以及柏林圍牆、中國的長城,以及網路。"},{"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Rael認爲,探討「牆」這個概念,最有普適性、也最微妙的,是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一首詩《Mending Wall》(修牆),這首詩首次發表是在1914年,柏林圍牆是1961年建立的,在1962年,已是88歲高齡的Frost應邀訪問蘇聯的時候,也曾經朗讀過這首詩,包含著對柏林圍牆的批評。"},{"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2/000093232_piclink.jpg\">甘迺迪向弗羅斯特頒發國會金質獎章, 1962</div>"}],[{"start":null,"text":"整首詩講的是人們對於牆的一種矛盾的感情:既需要建立牆來劃定邊界,又需要打破牆來創造可能。"},{"start":null,"text":"這首詩經常被引用的是最後一句「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籬笆造就好鄰居),但很多人忽略了它的第一句,「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有某種東西不喜歡牆)。"},{"start":null,"text":"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當時的西柏林時,就曾經引用這一句詩,來表達他對柏林圍牆的態度。"},{"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在我和Rael的訪談中,他特別指出,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牆一直被用來製造一種對於移民、對於「外來人」的恐懼。"},{"start":null,"text":"就像現在全世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的恐懼,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邊界和隔絕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Roald Rael談邊境牆與對外來者的恐懼】"}],[{"start":null,"text":"瞭解過Rael對牆的看法,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他的《Teeter-Totter Wall》,就是《蹺蹺板牆》這件作品,可以說他是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空間邊界和政治邊界上的漏洞,以一種遊戲化的、非常率真的方式,去觸碰關於人的流動、人的隔離這些在今天非常嚴峻的問題。"},{"start":null,"text":"雖然這件作品在現場只持續了45分鐘,卻通過全球社群媒體上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Rael說連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3/000093233_piclink.jpg\">美國-墨西哥邊境牆兩邊的居民通過蹺蹺板在一起玩耍 (圖片來源:©Rael San Fratello)</div>"}],[{"start":null,"text":"在他那本書《Border Wall as Architecture》裏面,他提出過很多重新想像邊境牆的方案,蹺蹺板應該是其中最容易實施的一個。"},{"start":null,"text":"Rael教授認爲,蹺蹺板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平衡,因此它也可以是我們今天全球貿易關係、勞動關係、國與國關係的一個隱喻。"},{"start":null,"text":"當然,他更關心的是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把牆兩邊的那些家庭、那些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可以沒有恐懼地享受這45分鐘的遊戲,讓別處的人們可以看到邊境地帶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去不假思索地服從Trump和很多媒體制造出來的、對於邊境和移民恐懼。"},{"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Ronald Rael談「蹺蹺板牆」的理念與實施】"}],[{"start":null,"text":"在剛纔那段採訪錄音裏,Rael提到,當他走下卡車,扛著蹺蹺板走向邊界牆的時候,感覺自己像神話裏的鬥士一樣,拿著一根長矛去刺穿一個惡龍。"},{"start":null,"text":"這個比喻好精彩!我現在都還記得當時他滿眼冒著光,依然興奮得像個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地跟我描述這個畫面,我是第一次聽到一個建築師會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4/000093234_piclink.jpg\"> Ronald Rael手持蹺蹺板走向美國-墨西哥邊境牆 (圖片來源:©Rael San Fratello)</div>"}],[{"start":null,"text":"在UC Berkeley建築系網站的教師介紹頁面,我們可以看到Rael教授的一個身份是「design activist」(設計行動主義者)。"},{"start":null,"text":"把「activist」這個一般用來指在人權、環保等領域的積極行動人士的詞,和「design」(設計)放在一起,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新的概念。"},{"start":null,"text":"在UC Berkley,Rael還專門開了一門課叫做「Design and Activism」,對他來說,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一種引發變革的方式。"},{"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5/000093235_piclink.jpg\">Ronald Rael在中國福建考察土樓 (圖片來源: Rael之子Mattias的instagram截圖)</div>"}],[{"start":null,"text":"【Ronald Rael談什麼是「設計行動主義】"}],[{"start":null,"text":"作爲一個「design activist」,Rael教授通過設計來解決問題、引發變革的作品可不止有蹺蹺板這一件,他和partner Virginia San Fratello聯合創立的工作室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做過非常多的項目,我們節目的資源鏈接中有他們的網站地址。"},{"start":null,"text":"他們二人還一起建立了一個叫「Emerging Objects」的3D列印研究所,致力於使用各種自然材料進行3D列印項目,對建築和我們生活的環境進行變革。"},{"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其中我特別喜歡他們用「生土」這種材料創作的3D列印作品,既有非常獨特的質感,又有很深的自然和文化底蘊。"},{"start":null,"text":"Rael教授還出版過一本叫《Earth Architecture》(生土建築)的書,爲寫這本書他去了很多地方,考察了世界各地以土作爲材料的建築,其中還包括中國福建的土樓。"},{"start":null,"text":"我也請他從對福建土樓的考察出發,向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他關注的其他領域。"},{"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Ronald Rael談生土建築與3D列印】"}],[{"start":null,"text":"其實我對Rael教授的很多研究項目都非常感興趣,用一期的節目時長,遠遠不夠。"},{"start":null,"text":"於是,我們相約,下次我再回去伯克利時,還會請他做客BoomEar,深入聊聊他關注的其它領域。"},{"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當然,我沒有忘記問他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那三個蹺蹺板被取下來後去了哪裏?"},{"start":null,"text":"Rael告訴我說,其實,早2016年,這件作品的方案就曾經參加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一個探討全球移民問題的展覽「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不安全: 流散與避難所的考察), 展覽結束後,MoMA收藏了這個方案。"},{"start":null,"text":"作品在去年7月真正實施後吸引了更多的關注,今年的四月,這幾隻蹺蹺板會出現美國華盛頓一家博物館的展覽中,離總統的白宮非常近,這也將賦予這件作品更強的干預意味。"},{"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6/000093236_piclink.jpg\">《蹺蹺板牆》(Teeter-Totter Wall, 2014)作品方案曾參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不安全: 流散與避難所的考察(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展覽並被收藏 (圖片來源:©Rael San Fratello)</div>"}],[{"start":null,"text":"跟Rael教授的談話快結束時,外面天色已暗。"},{"start":null,"text":"我拿出在亞馬遜上買的他的書《Border Wall as Architecture》請他簽名、合影。"},{"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因爲要趕著開車回舊金山城裏接正在朋友家玩兒的女兒,我匆忙跟Rael教授告別。"},{"start":null,"text":"送我出門的路上我們聊起了各自的孩子,我說我兩歲的女兒有一個中、德、英三種語言混合的名字,講三種語言,我也很好奇她成年後會怎樣去探索她的世界。"},{"start":null,"text":"Rael教授笑了笑對我說:「看看我們自己,不也是在用我們的方式走自己的探索之路嗎?"},{"start":null,"text":"” 他的兒子Mattias今年10歲,在Rael的很多紀錄片裏可以看到Mattias跟著父親一道在不同地方調研訪問,用他的相機拍攝和記錄。"},{"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夜色中,我走在當年上學時熟悉的UC Berkeley校園裏,想起Rael在他書的扉頁寫給兒子的那句話:「I hope you always listen and speak to both sides.”"},{"start":null,"text":" "}],[{"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7/000093237_piclink.jpg\">Ronald Rael在《邊境牆作爲建築》的扉頁寫給兒子Mattias的話: “I hope you always listen and speak to both sides.”"},{"start":null,"text":" </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8/000093238_piclink.jpg\">蔣璐陽與女兒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山頂</div>"}],[{"start":null,"text":"感謝收聽這一期的BoomEar, 我是主持人蔣璐陽,和我的編輯、製片人舶良一道,祝福各位還在隔離中的朋友們平安。"},{"start":null,"text":"希望通過越來越多像Rael教授所說的,能夠通過行動去解決問題、引發變革的人們的努力,這個疫情可以得到平息,我們可以不再被隔離、不再被排斥地去繼續我們的世界之旅。"},{"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hr/>"}],[{"start":null,"text":"<div class=\"subtitle\">本期節目中提到的資源鏈接</div>"}],[{"start":null,"text":"<a href=\"http://www.borderwallasarchitecture.com\" target=\"_blank\">《邊境牆作爲建築》(Borderwall As Architecture):Ronald Rael的邊境牆研究著作</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papress.com/html/product.details.dna?isbn=9781568987675\" target=\"_blank\">《生土建築》(Earth Architecture):Ronald Rael的生土建築研究著作</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instagram.com/rrael/\" target=\"_blank\">Ronald Rael的instagram</a>"}],[{"start":null,"text":"<a href=\"http://www.emergingobjects.com\" target=\"_blank\">Emerging Objects:Ronald Rael聯合發起的3D列印研究所</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rael-sanfratello.com\" target=\"_blank\">Rael San Fratello:Ronald Rael與Virginia San Fratello聯合創立的建築工作室"}],[{"start":null,"text":"</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video-dept/border-town-life-defies-the-wall-in-borderlands\" target=\"_blank\">《紐約客》(New Yorker) 對「蹺蹺板牆」的影片報導</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best-public-art-2019\" target=\"_blank\">Artsy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公共藝術作品」</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墨邊界圍欄\" target=\"_blank\">美國-墨西哥邊境牆</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補牆/8946085\" target=\"_blank\">《修牆》(Mending Wall):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詩</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福建土樓\" target=\"_blank\">福建土樓</a>"}],[{"start":null,"text":"<a href=\"https://www.moma.org/calendar/exhibitions/1653\" target=\"_blank\">不安全: 流散與避難所的考察 (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的展覽"}],[{"start":null,"text":"</a>"}],[{"start":null,"text":"<hr/>"}],[{"start":null,"text":"<div class=\"subtitle\">Ronald Rael與Virginia San Fratello的其他作品</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9/000093219_piclink.jpg\">泥土前沿 (Mud Frontiers, 2019),通過3D列印建造的四個生土建築,形態受到美國與墨西哥邊境格蘭德河(Rio Grande)沿岸古代居民生土建築的啓發</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0/000093220_piclink.jpg\">重聚 (Reunite, 2018),應美國藝術行動組織forfreedoms之邀設計的公路廣告牌,對曾供職於加州交通局的平面藝術家John Hood的經典設計、警示邊境移民交通事故的道路標誌進行改造,支持被隔離在邊境牆兩邊的家庭重聚</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1/000093221_piclink.jpg\">珊瑚礁產卵牀 (Coral Reef Seeding Units, 2018), Emerging Objects與SECORE International、加州科學院、Autodesk基金會聯合開發的陶瓷產卵牀,以3D列印的特殊形態吸引珊瑚幼蟲入住,併爲其提供優質的生長存活條件 (攝影: John Parkinson)</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2/000093222_piclink.jpg\">3D列印珍奇屋 (Cabin of 3D Printed Curiosities, 2018), 彙集Emerging Objects研製的多種材料和軟、硬體,通過一座結構穩定、可抵禦風雨的別緻建築,呈現3D列印技術革新人居環境的未來前景 (攝影: Matthew Millman)</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4/000093224_piclink.jpg\"> 盛開 (Bloom, 2015), 一個由840塊特製的3D列印磚建造而成的冥想空間,其形態採用泰國的傳統花式圖案,產生美妙的光影效果,爲革新3D列印建築提供一種可能 (攝影: Matthew Millman)</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5/000093225_piclink.jpg\">泥屋 (Mud House, 2009), 建於美國德州沙漠小鎮馬爾法(Marfa),受到當地風景、傳統民居和極少主義藝術家Donald Judd作品的啓發,在仙人掌與龍舌蘭叢中遠眺戴維斯山脈 (攝影: Matthew Millman)</div>"}],[{"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6/000093226_piclink.jpg\">普拉達馬爾法 (Prada Marfa, 2005), 藝術家艾默葛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的作品,由Ronald Rael與Virginia San Fratello擔任建築師,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沙漠小鎮——馬爾法的高速公路邊上建造一座戲仿的普拉達店,馬爾法位於美國-墨西哥邊境以北22英里</div>"}],[{"start":null,"text":"<hr/>"}],[{"start":null,"text":"<div class=\"subtitle\">本期節目嘉賓</div>"}],[{"start":null,"text":"<b>Ronald Rael</b>"}],[{"start":null,"text":"<div class=\"pic\"><img src=\"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picture/3/000093213_piclink.jpg\"></div>"}],[{"start":null,"text":"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系主任,設計行動主義者,3D列印、邊境牆研究、生土建築領域的前沿學者及實踐者。"},{"start":null,"text":"他的著作包括《邊境牆作爲建築:美國-墨西哥邊境宣言》(Borderwall as Architecture: A Manifesto for the U.S.-Mexico Boundary)和《生土建築》(Earth Architecture)。"},{"start":null,"text":"他聯合發起的3D列印研究所「Emerging Objects」致力於通過3D列印革新建築、材料與環境。"},{"start":null,"text":"2014年,他與Virginia San Fratello聯合創立的建築工作室Rael San Fratello獲得紐約建築聯盟授予的「Emerging Voice」榮譽。"},{"start":null,"text":""}],[{"start":null,"text":"<hr/>"}],[{"start":null,"text":"<div class=\"subtitle\">往期相關內容</div>"}],[{"start":null,"text":"<a href=\"http://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13227?topnav=audio&subnav=boomear&exclusive\" target=\"_blank\">《跟「書籍設計女王」Irma Boom學習欣賞倫勃朗》</a>"}],[{"start":null,"text":"<a href=\"http://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13323?topnav=audio&subnav=boomear&exclusive\" target=\"_blank\">《怎樣理解用3D列印的雕塑藝術?"},{"start":null,"text":"》</a>"}],[{"start":null,"text":"<a href=\"http://www.ftchinese.com/interactive/13442?topnav=audio&subnav=boomear\" target=\"_blank\">《Adam Lindemann: 區塊鏈將如何影響藝術收藏?》</a>"}],[{"start":null,"text":"<i>(BoomEar特邀音樂創作:陳少琪;FT中文網音訊頻道聯絡郵箱:michael.lin@ftchinese.com)</i>"}],[{"start":null,"text":""}]]}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匿名
登錄後發表評論
免費註冊
WeChat登錄
排序方式
最新的在上方
最早的在上方
按熱門程度
讀者評論
BoomEar藝術播客
李振華:新媒體藝術還是否新?
柏林:藝術之城全攻略
王珺: 攝影收藏的那些事兒
在中國購買境外藝術品要交多少稅?
企業藝術收藏面面觀
書的藝術: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未來訊息
Monocle: 傳奇媒體與城市生活的未來
史萊姆引擎:遊戲、VR與線上虛擬展覽的正確玩法
BoomEar影片 | 一家柏林畫廊的三十年曆程
BoomEar影片 | 2019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
相關話題
BoomEar藝術播客
關注
音訊
關注
蔣璐陽
關注
設置字型大小
×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