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年份本應讓奧斯卡頒獎典禮顯得荒誕不經。因爲,它們確實是——一場被好萊塢早期精心設計的、誇張的學校頒獎日,意圖把電影同時視作藝術和賽馬競技。然而,我們每隔12個月就會再次被邀請,認真對待這一切。偶爾,這種想法似乎頗有吸引力。在《辛德勒名單》或《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榮獲大獎,洋溢著勝利的光環時,獎項似乎觸及了它們應有的重要性。而在其他年份,如威爾•史密斯對克里斯•洛克的那一巴掌,便會讓人突然想起,這一切多麼的不著邊際。
但本週末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顯得與衆不同。它發生在一個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即將在國家選舉中投票的年份。至少從統計學上講,2024年將成爲史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活動。
彷彿是對某些聲音的回應,今年的獎項頒獎季帶著一種莊重氣息。這種氣息很大程度上源於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關於那位核物理學家的影像作品——《歐本海默》。這部作品堅實且成就斐然,長期以來一直是衆多備受關注的獎項中的熱門之選:最佳影片、諾蘭爭奪最佳導演獎,以及主演西利安•墨菲和小羅伯特•唐尼望獲表演類獎項。
您已閱讀15%(457字),剩餘85%(26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