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寫道:「哲學的目的是從一些看似不值得陳述的簡單事物開始,最終得出一些如此矛盾以至於沒有人會相信的結論。」如果是這樣,菲力普•戈夫(Philip Goff)的最新著作完美地抓住了哲學的要點,儘管結果可能會讓你懷疑它是否有一個要點。
《爲什麼?宇宙的目的》(Why?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e)讀起來像是試圖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爲儘可能多的荒謬觀點辯護。首先是泛意識論,即「意識遍佈宇宙,是宇宙的基本特徵」。這種古老的觀點長期以來一直不被看好,但近年來在學術哲學中得到了復興。但戈夫更進一步,還提出了泛能動論--即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惰性和被動的,「能動的根源存在於物理現實的基本層面」。即使是粒子,「也從來沒有被強迫做任何事情,而是從它們自身的性質出發,對它們的經驗做出理性的反應」。
如果你覺得這難以接受,接下來的內容會讓你窒息。戈夫提倡「價值選擇假設」,即物理定律恰好適合有意識的生命演化是如此不太可能,以至於不能是偶然的。戈夫同意這一點,但否認仁慈的上帝是最好的解釋。相反,他認爲宇宙本身具有內在的目的,這個目的令人失望地模糊,即「理性物質實現其本質的更高境界」。
您已閱讀39%(519字),剩餘61%(8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