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封與北京「社會面清零」,讓身處中國經濟與政治中心的數千萬普通民衆鬆了一口氣,也讓爲中國經濟揪心的人們略微放鬆了神經。儘管這兩個城市的抗疫戰可以用「初步勝利」來形容,但過去幾個月的抗疫實踐仍留下諸多未解的問題:例如,如何計算封城措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代價、以及通過供應鏈傳導至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衝擊?還有,中國經濟能否再次承受住未來更多輪的疫情侵襲和上海式的「動態清零」政策?

疫情與中國經濟

不能用隱性失業的方式解決就業問題

劉遠舉:脫離經濟成長談穩就業,很大程度上是把就業問題變成失業救濟和降低勞動效率問題。沒有成長的新增就業只能新增隱性失業,是人均收入的下降。

疫情經濟衝擊需用改革解決

李永寧: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發展?即使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也缺少應對供給衝擊的制度安排。如何完善現有的市場經濟制度?

每週時事分析:上海解封,北京抗疫模式獲勝

曹辛:就當下北京和上海兩種抗疫模式而言,經過綜合比較可以說,面對奧密克戎病毒侵襲,北京模式勝,上海模式則是不成功的。

上海抗疫疑點痛點覆盤

葉勝舟:上海的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都完美無缺嗎?有建立和實施安全靠譜的常態化監督機制嗎?事前、事中監管已是雲裏霧裏,能否事後監管補救?

全球解封令中國出口部門風光不再

隨著全球許多地方放鬆防疫限制,消費者支出模式從購買商品轉向購買服務,疫情期間欣欣向榮的中國出口部門將受到衝擊。

爲什麼醫保的錢不能用在全員核酸上?

聶日明:回顧過往幾個月,如果每一項防控政策,都能符合法律規定,在政策技術細節上也能站的住腳,那麼疫情防控的悲劇就會大大降低。

電動汽車讓中國加速崛起爲汽車出口大國

中國正迅速崛起爲汽車出口國,這可能顛覆全球製造業結構,給歐洲帶來新一波去工業化浪潮,引發堪比上世紀80年代的貿易緊張。

小米生態鏈公司相繼暫停IPO

近幾月已有三家公司因與小米之間的關係而受到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的問詢,擱置或撤消了上市計劃。

全球經濟

全球糧食危機走向何方?

周子衡: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小麥貿易極速縮減,食品價格普遍上揚。烏克蘭糧食出口減少,將帶什麼影響?全球糧食危機能煙消雲散麼嗎?

越南的崛起爲什麼讓大家感到焦慮?

李瀚明:網路的普及讓大量出口加工業勞動者成爲網民,在他們看來,中國出口加工業發展模式完全有可能在越南複製,這可能會讓他們失去工作。

Lex專欄:iPad組裝遷至越南意味著什麼

蘋果正將一部分iPad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此舉不太可能讓越南部件供應商很快受益,但將在當地創造製造業就業機會。

加息會帶來美國經濟硬著陸?

李海濤、林錫:美國通膨是否會失控?經濟是否會因爲美聯準加息而硬著陸?加息是否會刺破泡沫帶來金融危機?美聯準加息對中國有何影響?

高階視點:對話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教授

在俄烏戰爭滿三個月之際,陳定定教授進一步分析了戰況走勢,談論了北約是否會東擴到亞洲,以及戰爭對全球能源市場、糧食供應和供應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