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進入第五週,兩國之間的談判一如預期般陷入膠著,「打打談談」的局面貌似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這場戰爭對於中國的挑戰和風險也日益清晰地展現出來。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制裁威脅不絕於耳,而中國經濟又因疫情和監管的雙重週期低谷疊加面臨近幾年來最沉重的下行壓力。中國決策者面臨著艱難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選擇。

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影響深化,中國如何破局?

宋欣:中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逆轉。客觀上,中國遊離於全球矛盾獨自發展的時代正在過去,此刻應該丟掉漁翁得利的幻想。

俄烏衝突與中國利益

李偉:維護全球化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這就要求中國做協調的工作,積極行動起來,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而不能有搭便車心理。

俄烏戰爭之後全球經濟格局的鉅變

劉海影:「全球化IV」經歷的供給鏈重構與產業鏈拆分將是痛苦的。幸運的話,世界將僅經歷通膨與經濟減速;不幸運的話,世界將直面一系列經濟崩塌與金融危機。

俄烏戰爭與已然浮現的「世界社會」

孫興傑:在俄烏戰爭中,以個體爲主體和基礎的「世界社會」獲得了更大的能量。在「世界社會」中,人言要比槍砲更有殺傷力。

專訪尼爾•佛格森: 世界已經進入第二次冷戰

馮鬱青:「讓我們試著找出中美之間顯然存在的共識點,減少衝突和對抗,因爲我們不需要重複歷史。」

世界將迎來混亂的貨幣格局

沃爾夫:在未來的貨幣格局中,人民幣可能挑戰美元地位,但無法取代它。西方與中國兩個貨幣體系可能並行。

俄烏衝突下,如何看待全球經濟變化

李楠、陳開宇:從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看,不論俄烏戰爭何時結束,都已經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但同時也顯示了世界政經格局中的某些確定性趨勢。

中國經濟

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就業形勢

王丹:過去中國可依賴快速成長來最終吸納所有的失業。但今年成長減速規模快於過去任何一年,且經濟預期在減弱,許多人收入首次出現下降。

中國加工出口產業的三大阿喀琉斯之踵

李瀚明:勞動力密集型出口加工工廠、複雜的社區居住環境、以及出口物流能力共同構成了加工出口產業城市在新冠疫情面前的「阿喀琉斯之踵」。

3月中國PMI出現收縮,凸顯疫情的影響

中國官方製造業PMI跌至49.5,爲5個月來的低點。非製造業PMI跌至48.4,爲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大通膨是逼近我們的那頭灰犀牛嗎?

周子衡:俄烏衝突下,油荒、糧荒已並將引發通膨衰退乃至動盪;過少的供給與過多的貨幣將相互加強,大通膨的浪潮正在急遽拉高。

裁員潮背後:網路開始走進收縮週期

閆曼:早在2019年以前,網路紅利的見頂就已經意味著市場接近飽和,而接下來的監管以及疫情導致的經濟基本面變化,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

面對俄羅斯市場,華為進退兩難

西方公司撤出俄羅斯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白,但如果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繼續向俄羅斯出口手機和電信設備,就有違反對俄製裁的風險。

中國奧密克戎疫情

上海疫情何以至此

劉遠舉:上海的精準防控,也是有一個閾值的,一旦超過,就會控制不住,在此基礎上,上海比其他地區能做得更好的判斷,仍然是成立的。

上海抗疫能否複製新加坡?

周浩:對比新加坡,上海仍然處於抗疫的早期階段。城市管理不可能堵住所有的漏洞;除非長期封城,否則奧密克戎仍會大面積快速傳播。

「與新冠共存」不等於放棄防疫

阿胡賈:學會與一種仍在傳播的病毒共存與假裝這種病毒不再存在之間存在天壤之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前者,我們就應該避免後者。

中國一二線城市如何保障蔬菜的應急供應?

葉勝舟: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應急情況下基本食品供給是民生必需,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辛勤努力和密切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