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兩會第二週,透露出更多有關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的資訊:從樓市政策,到「碳達峯」、糧食安全、貨幣政策。我們的記者和專欄作家敏銳地辨別和解讀了其中種種微妙的信號。而FT一篇關於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的獨家報導,似乎爲螞蟻集團、阿里巴巴和馬雲的命運提供了更加明晰的線索。

兩會與中國經濟

讀懂兩會:做趨勢的朋友

周浩:關注世界局勢的變化,並釐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是政策決策出發點。兩會報告決議看似與大家距離遙遠,但卻也與大家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八大政策取向

沈建光:走出疫情、經濟向常態化發展背景下的首份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是觀察未來五年戰略佈局的重要參考。這份報告透露出八大政策取向。

若樓市泡沫破裂,情景將何如?

胡月曉: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的動盪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社會進步所必須跨越的階段;如何約束樓市泡沫破裂衝擊?

碳達峯對中國經濟的啓示

蔡浩、李海靜:一國實現碳達峯與其經濟成長、產業調整等息息相關,從國際比較角度研究碳達峯,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數位人民幣衝刺進行時

程實、高欣弘:數位人民幣全程可追溯的特性與區塊鏈耦合,或將重構數字經濟世界的交換體系,激發數字經濟的新一代潛能。

通貨膨脹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

夏春:對利率變化更加敏感,先前漲幅較大的科技與成長股以及大宗商品的回調幅度更大,傳統行業與價值股則繼續受益於經濟復甦與K型反轉。

中國面臨糧食危機嗎?

王丹:糧食安全問題實際上是飼料的問題,因爲中國無法生產足夠的飼料糧來支持其龐大且快速成長的畜牧業,因此不得不依賴對外貿易。

重塑糧食安全觀,農民富裕高於「過度安全」

沈曉傑: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在維護好糧食安全同時,更多的關注農民的富裕和土地的效益;讓農民通過土地生財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

中美關係

中美「2+2」外交會晤的16個看點

葉勝舟:中美高層會晤議題如僅侷限於兩國之間的關係和利益,反證世界格局都太小且太自私,需要攜手更加關注全球公共利益和公共產品。

中美產業鏈之戰與體系性大國競爭的未來

孫興傑、齊豔坤:「體系性大國」是拜登政府對華認知的標籤,中美競爭進入體系性競爭階段,產業鏈之爭是中美體系性競爭的關鍵。

中美「競合」關係如何定型?

葉勝舟:拜登政府反覆定調中美關係是基於美國利益的「既競爭又合作」,如何定型是進行時,兩國應追求理想的「競合」狀態。

特別推薦

馬雲專機記錄顯示他並未「出局」

自螞蟻IPO被叫停以來,馬雲只公開露面過一次。但其私人飛機的飛行記錄顯示,這位億萬富翁雖消停了不少,但還遠不到「出局」的地步。

一位美國作家眼中的「內卷」與「回到鄉村」運動

卓睿:未來將引導我們走向何方?答案是:中國的鄉村,一個廣袤的、即使對那些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人來說也可能顯得神祕莫測的地區。

爲何哈里、梅根在王室公關戰中能暫時領先?

何越:哈里夫婦能贏得英美公衆的普遍支持,是因爲他們的行爲符合西方媒體和公衆的價值觀,他們被民衆劃入了「勇於自我拯救」的弱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