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

超越技術與監管:香港穩定幣實驗中的文化密碼

張昕之:穩定幣的未來,在於每一個使用者、每一個講述其故事的記者、編劇和普通人手中。立法與科技公司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人才是技術的最終載體。

經典美劇《老友記》中,瑞秋•葛林當著朋友們的面,剪掉了所有信用卡。這是她告別依賴、走向經濟獨立的成人禮。而在電影《貓鼠遊戲》中,小李子(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主角通過僞造支票進行金融欺詐。這兩幕之所以成爲經典,因爲它們都觸及了一個現代社會的重要議題:人們與金融工具之間的關係。金融工具不但是社會運行系統的一部分,更塑造了人們的身份、情感、乃至日常的溝通方式。比如,信用卡不僅是支付管道,更是消費主義、個人信用乃至人生進入特定階段的文化符號。

如今,穩定幣正作爲一種充滿爭議的新金融工具登上香港舞臺。繼香港金管局於2023年底完成公衆諮詢後,香港立法會2025年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如同所有新技術來臨之初,業界與公衆對穩定幣看法譭譽參半。本文認爲,在金融監管和技術指標的分析之外,社會與文化視角能帶來兩點啓示:其一,一項涉及人、財富、思想跨國流動的突破性技術,更有可能在一個相對特定的「自下而上」的環境中,由用戶自發的探索來主導,這比「自上而下」的規則設定更重要。其二,到了技術滲透的中期,技術如何滲入一地的社會文化、協同演化併成爲社會規範,則更爲關鍵。

本文討論的穩定幣,主要指香港此次監管框架所針對的、由法幣資產提供支持的穩定幣,而非風險與機制截然不同的演算法穩定幣。傳播學、商學和人機互動領域常使用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或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等來研究用戶對新技術的採納行爲。這些理論強調用戶能動性,即從用戶角度理解一個技術是否實用、便捷、高效。然而這類理論的一個重要假定是,用戶對產品持積極態度、有所瞭解,且該產品在社會文化中的形象相對正面。對於穩定幣這類早已被部分汙名化且充滿爭議的技術,這些理論的解釋力是否依然有效,尚待驗證。

您已閱讀32%(769字),剩餘68%(16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