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紅書上,"經濟上行時期的美"成爲近期熱門話題,引發公衆對一個時代美學的集體懷舊。在那個年代,色彩鮮豔、剪裁大膽、意氣風發是主流美學的關鍵詞,代表著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探索姿態。而當下的中國,消費趨勢的主線正發生改變:一場以情緒爲驅動、以IP爲核心的模式,正在悄然成型。泡泡瑪特正是這一轉型節點上的商機。
Labubu的爆紅不只是一次IP行銷的成功,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更底層的文化命題:如何在情緒疲軟的經濟週期裏,將不確定性打包成消費機遇。這種模式讓人想起社會學家警示的符號的狂歡——當隱藏款機率成爲比玩偶本身更重要的交易標的時,我們已進入一個情緒本身被明碼標價的時代。
在經濟增速放緩、消費信心減弱的背景下,泡泡瑪特的崛起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心理轉變:當代人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情緒被看見的確認。Labubu的齜牙咧嘴、SkullPanda的淚痕,這些看似叛逆的設計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正是因爲它們爲無法言說的集體情緒提供了具象化的出口。在演算法支配的社交時代,一個塑膠小人成了比心理諮詢更易得的情感代償品。
您已閱讀22%(452字),剩餘78%(15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