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黨2024年大選狂勝一週年之際,黨內卻少有歡欣鼓舞,更多的是憂慮重重。7月3日的多家紙媒頭版,聚焦的竟是週三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在首相答辯電視直播中淚眼婆娑的畫面。
里夫斯面臨的經濟壓力極爲巨大。福利改革法案的殘餘部分(在最後關頭,斯塔默首相緊急讓步,使法案內容與最初大相徑庭,幾乎成了兩碼事)昨日勉強在下議院通過。政府原本寄望通過削減殘疾福利實現大幅節支,但遭到後座叛亂議員強烈反對,這些節支計劃已被基本否決(參見《面對川普與國內福利改革紛爭,斯塔默喜憂參半》https://ai.ftchinese.com/interactive/212635)。
根據初步預算推算,殘疾福利政策的逆轉預計將導致財政支出增加約50億英鎊,而冬季取暖補貼削減計劃的部分撤銷則可能再增加近10億英鎊開支。
最令里夫斯心碎的,或許是斯塔默未能在直播中向公衆明確表態:「在2029年大選之前,里夫斯的財政大臣職位穩如泰山」。
直至週四早晨,斯塔默才公開力挺里夫斯。但據天空衛視報導,工黨內部有人稱「如果斯塔默支持里夫斯,他也會被迫下臺」。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勢,我不禁對保守黨與工黨更換黨魁的機制和文化差異產生好奇。眼下的氣氛與2022年保守黨時任首相強森被同黨國會議員逼迫下臺前的情形有相似之處。斯塔默是否也將面臨類似命運?
作爲工黨黨員,實時參與North Somerset工黨組織討論羣,每天閱讀黨內郵件,讓我得以第一手觀察從基層黨員、國會議員,到大臣與首相之間關係的微妙波動。
以下,我將比較保守黨強森與工黨柯爾賓的下臺過程,嘗試判斷誰有能力推翻斯塔默的領導地位。
一、保守黨——“1922委員會」的權力與冷酷現實
用「冷酷的實用主義者」形容保守黨國會議員絕不爲過。當他們認爲黨魁不再對自身有用,甚至成爲阻礙時,必會採取行動。
強森在2019年大選中以「完成脫歐」口號贏得壓倒性勝利,起初看似不可動搖。然而自2021年起,一系列醜聞嚴重削弱了他的地位,包括「派對門」事件(2021–2022年)和2022年7月的克里斯•平徹醜聞。
如果要推翻現任黨魁,關鍵機制是「1922委員會」。該委員會由非內閣的保守黨後座議員組成,成立於1923年(儘管名稱爲「1922」)。只要15%或以上的保守黨議員向「1922委員會」主席遞交不信任信,便可觸發領導人信任投票。
2022年,主席葛瑞姆•布拉迪爵士收到54封不信任信(當時保守黨議員359人,15%即54人),隨即宣佈舉行對強森的信任投票。
2022年6月6日的無記名投票中,強森以約59.5%支持率(211票贊成,148票反對)倖存,根據黨內規定,12個月內免於再次面臨信任投票。然而,隨著更多醜聞爆發以及大批內閣成員辭職,議員們施壓修改規則,提前進行第二輪信任投票,最終促使強森於2022年7月宣佈辭職。
顯然,強森是被自己黨內議員逼下臺的。保守黨議員通過信任投票迅速行動,顯示該黨文化更重視選舉生存而非領導人個人忠誠——一旦視爲負擔,立刻清除。
而強森的上位,也是用同樣手段逼迫德蕾莎•梅伊下臺,繼而自己接任。
當時梅多次未能讓脫歐協議通過,強森是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他在2018年辭去外交大臣抗議「軟脫歐」,公開指責協議背叛公投結果,將英國淪爲「附庸國」。他精心利用黨內對「軟脫歐」的不滿情緒積累支持,在梅失去議員信任後,他立即與脫歐派同僚施加壓力,促成她2019年辭職。
強森助推梅下臺的「實用主義」邏輯,最終也斷送了他自己的首相生涯——這就是保守黨內部政治的真實寫照。
二、工黨——基層意識形態與派系鬥爭
2015年,柯爾賓通過基層黨員選舉成爲工黨黨魁,而非國會議員選舉產生。許多中間派和「布萊爾派」議員公開反對他,質疑其國家安全、外交以及被指責的反猶太主義立場。
2016年,172名工黨議員支持對柯爾賓的不信任動議,比例之高異常罕見。但柯爾賓拒絕辭職,依靠基層黨員再次當選。
工黨黨魁的合法性深植於基層黨員,是黨員賦予領導權。即使議員在議會投票反對領導人,也無簡單快速罷免機制,領導層更迭通常依靠領導人自願辭職或黨內選舉失敗。若柯爾賓是保守黨黨魁,恐早被國會議員推翻。
柯爾賓最終在2019年12月工黨慘敗後自願辭職,接受黨內各派壓力,承認選舉失敗責任。2020年,工黨成員和支持者通過投票選出斯塔默,後者以壓倒性優勢當選。
三、斯塔默現狀與未來風險
英國兩大黨的文化相差迥異:保守黨國會議員擁有直接罷免黨魁的權力,黨內文化強調「適者生存」,領導者一旦被視爲包袱即被清除;而工黨黨魁權力根基在基層黨員,領導層更替多依賴內部選舉和領導人自願辭職。故此斯塔默雖壓力巨大,面臨來自議員的強烈壓力與不滿(如福利改革叛亂),但工黨議員無法輕易罷免領導人。故此短期內斯塔默被推翻風險有限,關鍵取決於黨內整體信心。除非基層黨員和議員同時對斯塔默失去信心,否則其位置相對穩固。
財政大臣里夫斯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斯塔默手中,只有斯塔默能決定是否解除其職務。只要斯塔默的領導地位穩定,里夫斯仍將是財政大臣的首選。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