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高溫下的溫布爾登:一場膠著的網壇新老對決

靜楠:在滾滾熱浪中經過五盤鏖戰,網壇年輕的新王亞卡拉茲並不輕鬆地晉級,而38歲的老將弗格尼尼,則在極限拉鋸中完成了他職業生涯最後的華彩。
法比奧•弗格尼尼的比賽資料圖片(GettyImages)

2025年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開賽第一天,熱浪襲人,37度高溫,創下歷史之最。烈日灼灼,倫敦西南的草地球場泛着乾燥的白光。英國媒體都在頭版上警告——「高溫將考驗選手的極限」。中央球場的看臺上,西裝革履的觀衆們努力維持著高溫下的優雅。

但那一日,最讓我感到「熱」的,並不僅僅是陽光。

是那場男單首輪——22歲的衛冕冠軍西班牙的卡洛斯•亞卡拉茲對陣38歲的義大利老將法比奧•弗格尼尼。

比分膠著得像一部結構嚴謹的小說:7-5,6-7(5),7-5,2-6,6-1。五盤鏖戰,整整打了三小時五十七分鐘。亞卡拉茲並不輕鬆地晉級,而弗格尼尼,在極限拉鋸中,完成了他職業生涯最後的華彩。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份膠著。熱,不只是溫度,更是生命本身的燃燒。

1987年,弗格尼尼出生在義大利聖雷莫,那是一個因音樂節和陽光聞名的海濱小鎮。他右手持拍,雙反打法,球風瀟灑,從少年時代起就不走尋常路。

2004年,17歲的他轉入職業,剛開始並不起眼,直到2011年法網一戰成名。從此,世界開始認識這個義大利人:情緒多變、技藝出衆,敢打敢罵,像一位穿梭在古典與朋克之間的劍士。

2015年,他一年三勝納達爾,尤其是美網五盤大戰,從0-2落後逆轉勝出,成爲少數能「咬住紅土之王」的人。同年,搭檔伯萊裏問鼎澳網男雙冠軍,義大利的名字再次刻在大滿貫獎盃上。他也擊敗過莫瑞,終結過世界第一。他像煙火,不穩定,卻耀眼。2019年,他在蒙特卡洛連克盧布列夫、茲維列夫、丘里奇和納達爾,奪得個人首個大師賽冠軍,成爲義大利男網史上首位「千分王」。32歲的他,也成爲史上最年長的TOP10新晉者。

他不完美。他發火、砸拍、抱怨。但他真誠,對比賽、對家庭、對人生。他是一個義大利式的浪漫鬥士。

命運讓他在謝幕演出時,面對的是橫空出世的卡洛斯•亞卡拉茲——22歲,三座大滿貫,草地、紅土、硬地都拿下,被譽爲「合體三巨擘」的少年之王。弗格尼尼毫無包袱,氣場全開,打得淋漓盡致。他用盡全力吊球、變線、調動、壓迫,救球,硬生生把比賽拉進第五盤。這老少鏖戰,讓觀衆大飽眼福。最終,弗格尼尼以1-6惜敗,雖敗猶榮。

終場,他向亞卡拉茲要了一件簽名球衣——不是爲自己,是爲他的兒子。家庭,始終是他告別職業賽場最柔軟、最堅定的理由。

他知道,自己的職業旅程已近尾聲;也許某天,那坐在看臺上的小男孩,會拿著這件球衣,在另一個夏天,再次走上這片草地。誰知道,未來之星是不是就在這裏完成了傳承。

亞卡拉茲舉手,示意觀衆起立,全場爲弗格尼尼鼓掌。那一刻,比冠軍獎盃還莊嚴。

「我不知道爲什麼這是他最後一次溫網,因爲以他展現的水準,他還能再打三四年。」亞卡拉茲賽後動情地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球員。我有點難過,但很榮幸能和他一起出場。」兩位惺惺相惜的明星,相互成就的精彩,寫進了溫布爾登的故事裏。

我看著螢幕,眼眶泛熱。不是爲比分,而是爲那個和我年紀相仿,卻依然在燃燒自己夢想的人。

彼時在法學院,我錯過了第一個碩士學位的畢業典禮,爲的是不想錯過第一天的實習培訓。那時的我篤信,明天比今天重要。從此,從法律人轉身成了媒體人。

後來在英國攻讀傳媒碩士,因爲懷孕推遲畢業,典禮那天,我孤身一人站在人羣中。此後的十幾年,我在家庭與事業間拉鋸——在新聞一線奔跑,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匆匆化妝、趕稿寫文。時光如梭,我竟從未真正停下來,好好感受過一個完整的夏天,更別說那緩緩撥穗的典禮時刻。

那些來不及體會的人生,能不能好好再過一次?

17歲那年,我站在中學的舞臺上,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否可以在多年後,帶著這份詩意輕輕走進真實的情境裏?

如今,年過不惑的我,卻即將踏進劍橋,攻讀人生中的第三個碩士學位,想緊緊跟上時代的洪流,重新啟用學習的因子。

也許在很多人眼裏,我早已錯過了所謂「最好的時間」。

但我知道,只要心中還有光,就永遠沒有太遲的開始。

在英格蘭最熱的夏天,義大利人弗格尼尼在草地上奔跑的光和影,被時光珍藏。

再見了,弗格尼尼。你的謝幕,恰恰是最美的一幕。從今往後,如果我遇到困難,我都會想起你的堅持。

你泛着淚光的笑容裏,有一位父親的仁愛,一位丈夫的擔當,一個老兵的釋然。是中年人懂得的溫柔和堅韌。

而站在你面前的少年——也終將因這一天,變得更完整。

就在那一天,高溫炙烤的看臺上,一位球迷中暑暈倒。亞卡拉茲第一時間走下場,親自遞上冰鎮礦泉水,比賽爲之暫停。

那一刻,我感到一絲清涼。

彷彿舌尖泛起的,是草莓冰激淋的清香。

成就一代大師的,不只是擊球的力量,還有人品的溫度。

謝謝溫網——

在炙熱的37度,呈現這個夏天最美的風景,夢想,一直在路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