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下同)6月13日,以伊戰爭爆發,筆者一週之內寫了三篇時評《美國允許和支持以色列襲擊伊朗》、《伊朗的困境和出路》、《以色列戰術完勝,戰略難勝》,分別基於獨立第三方、伊朗、以色列的視角分析。思維碰撞,受益的永遠是雙方。上週和一位熟悉軍事的兄長切磋,他認爲戰爭對中國在伊投資和「一帶一路」戰略有很大影響,這給筆者新靈感,有必要基於中國的視角寫第四篇時評。近日梳理中伊公開的大量資訊,果然有新收穫,部分資訊被研究者和媒體長期忽視。本文分戰前、戰時、戰後三個維度分析,拋磚引玉。
戰前:政治溫、經濟涼、軍事冷
回顧戰前的中伊關係,推進並非來自內生動力,而是美國外力;並非伊朗迫切需求,反而三心二意。一句話概括就是政治溫、經濟涼、軍事冷。
您已閱讀5%(316字),剩餘95%(60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