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圍繞穩定幣(Stablecoin)的政策與行業動態頻頻發生,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美國國會正醞釀通過《GENIUS法案》等立法,爲穩定幣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以推動「數位美元」的安全流通;香港立法會於2025年5月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計劃爲法定貨幣穩定幣發行人設立牌照制度;歐盟則推出《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自2024年起對穩定幣發行提出資本和流動性等嚴格要求,促使部分交易平臺下架了在歐洲缺乏合規支持的穩定幣產品。與此同時,大型機構和企業紛紛入局:支付巨擘PayPal與受監管信託公司Paxos合作發行美元穩定幣PYUSD並將其納入自身網路,推動穩定幣融入主流支付體系;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Circle聯手渣打等銀行打造「Circle穩定幣支付網路(CPN)」,旨在利用穩定幣挑戰SWIFT在跨境匯款中的主導地位,並將收入模式由利息轉向基於交易的服務費;中國科技巨擘京東集團也通過香港子公司測試錨定港元的穩定幣JD-HKD,儲備100%爲港元並定期審計,以提升跨境電商結算效率。這一系列政策轉向和企業舉措表明,穩定幣正再次站上風口,其發展進入關鍵的「爆發時刻」。
驅動這一熱潮的根本原因在於穩定幣日益凸顯的金融意義與潛力。作爲連接傳統金融與數位資產市場的橋樑,穩定幣的影響力正迅速擴大。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通的穩定幣市值已超過2100億美元,當年鏈上交易量更高達27.6兆美元,甚至超過Visa和萬事達卡支付總和。如此龐大的交易規模凸顯出穩定幣的戰略地位。不過,當前穩定幣的主要用途仍集中於加密市場內部:據估計約88%的交易量與加密交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活動相關,真正用於跨境匯款、企業財資管理、零售支付等實體經濟場景的比例僅佔5%–10%(約1.3兆美元)。換言之,穩定幣雖然在加密原生領域找到了牢固的用例,但在更廣泛的實體經濟中的滲透尚處早期。這既意味著未來巨大的成長空間,也意味著監管機構將更關注其在支付體系中的影響。正如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所指出的,穩定幣的發展已到達十字路口:市場需求使其迎來爆發機遇,但能否真正融入主流金融體系,還取決於能否在快速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取得平衡,並適應不斷演進的監管框架。
鑑於以上背景,本文將對穩定幣的概念機制、市場格局、政策互動、應用前景以及風險監管等進行系統分析,以期把握這一領域最新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