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關稅

當川普式「戰術性暴躁」遇上歐盟的「戰略性耐心」

張冬方:歐盟的體制和成員國之間的不同利益主張,註定了歐盟的「行動遲緩」或「戰略耐心」。

和中國與美國總統川普先前「硬碰硬」的打交道方式不同,歐盟面對川普的好鬥和目中無「歐盟」,採取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以及一手胡蘿蔔、一手(藏)大棒的兩手準備,如果豐富和昇華一下其政治智慧含量和戰略性高度,可以稱作爲「戰略耐心」——不管歐盟人有沒有做到,至少這是他們所希望的。

自川普上任以來,針對比中國還要「惡劣」的歐盟,川普威脅徵關稅、宣佈徵關稅、暫停徵關稅、再威脅徵關稅、再暫停,如此反覆、來回拉扯。除了10%的基準關稅,美國對歐盟進口最新的關稅政策還包括鋼鐵和鋁產品徵的25%和對汽車及汽車零組件加徵的25%。先前,川普對歐盟20%的「對等關稅」獲得了90 天的喘息機會。而作爲回應,歐盟也暫停了纔剛剛宣佈了一天的報復性關稅。該報復性關稅分爲兩步,第一步將影響價值超過200億歐元的美國進口產品,而第二步價值近千億歐元的報復計劃正在討論當中。

在雙方商討中,歐盟除了願意增加包括液化天然氣和大豆的美國商品進口,以減少川普所痛恨的貨物貿易不平衡,歐委會也提出了「零對零」戰略,即雙方取消工業關稅。至於美方所提出的美國汽車在歐盟市場準入的相關要求,歐方可能也願意做出讓步。然而,食品安全標準和數字監管可能是歐盟方不容商量的底線,而這些正是美方企圖突破的重點。

您已閱讀25%(537字),剩餘75%(16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