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這樣教導我們。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很難看出生產還有什麼別的目的。消費也必須成爲國際貿易的目的。但如果重要的參與者似乎不這樣認爲,會發生什麼?那麼全球體系會出故障。
這裏需要從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開始:實際消費啟用潛在儲蓄。此外,他認爲,沒有理由相信所需的消費會自然發生。他稱之爲「節約悖論」。維持高水準的消費活動可能需要政策行動。
如今,許多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德國和日本)的結構性儲蓄過剩,在很大程度上被全球信譽最高的國家美國(以及在較小程度上被英國)的過度消費所抵消(並因此被啟用)。這些數字令人喫驚。僅這三大盈餘經濟體就在2024年實現了8840億美元的總經常賬戶盈餘。前十大盈餘國家的總經常賬戶盈餘達到1.568兆美元。但有盈餘就必然有赤字。因此,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爲1.134兆美元,而英國爲1230億美元。(見圖表)。在某種程度上,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的所作所爲就是這種現實的一個症狀。
您已閱讀24%(479字),剩餘76%(14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