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機器人

「人形」真的是機器人產業化的最佳形態嗎?

閆曼:在當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方向上,對機器人形態的關注,遠遠超過了機器人本身工程化和商業化價值的考慮。

就在昨天,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開跑,來自新創公司和高校研發團隊的21個機器人參賽團隊,第一次與人類選手在21公里的賽道上同場競技。

於是我們在直播中能看到機器人運動員各種出洋相:有的跑兩步摔一次,有的需要工作人員手推著跑完;有的跑一小會兒就要換電池;還有的跑著跑著頭就掉了。

雖然大家平常經常拿「機器人取代人」來說事,但是看著機器人真跟人類選手站在同一起跑線,大家心態好像挺放鬆,跟我們當年圍觀李世石對戰Alphago的忐忑心情完全不一樣。這自然是因爲人形機器人還處於很早期的階段,見慣了新技術早期稚嫩模樣的我們,對新技術的侷限性有了無限的包容心。

您已閱讀18%(281字),剩餘82%(13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科技曼談

閆曼,FT中文網科技與產業板塊主編,負責FT中文網科技板塊的策劃、專訪及編輯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碩士,近十年一線媒體採編經驗,深耕網路科技領域新聞多年。曾爲多家知名媒體特約撰稿人。本專欄旨在分享作者身在科技、創業和投資前線的觀察,就科技領域動態作出鮮活生動的第一時間解讀。 個人公衆號:科技曼談(ID:kejimantan)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