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Lex專欄:英國鋼鐵生產需要永久補貼

當對商貿缺乏信任時,在國內生產鋼鐵似乎更安全,但英國的鋼鐵供應鏈到處都在崩潰,維持鋼鐵生產的代價要納稅人和消費者承擔。

全球化依賴於一個簡單而誘人的理念: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產品,然後相互進行貿易。但只有在後半部分仍然可行的情況下,它纔行得通。如果你的貿易伙伴可能會利用他們的商業實力來脅迫你,那麼最好多花一點錢,把真正重要的東西置於你的直接控制之下。

鋼鐵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鐘擺已經從重視效率擺回了重視確定性。因此,英國上週末決定從中國母公司敬業集團(Jingye)手中奪取虧損的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的控制權,從而確保其繼續運營,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驚訝。英國可能會失去最後僅存的高爐,進而失去用鐵礦石生產新鋼鐵的能力,這種想法顯然太可怕了,難以想像。

這種恐懼的背後還有其他因素。失業就是其中之一。更新的生產技術——比如在電弧爐中熔化廢料,這可能適合一個出口大量不需要的金屬的國家——過去常常與較低品級的鋼鐵聯繫在一起,儘管現在情況已經不一定如此了。所有這些都與英國對鋼鐵的依戀交織在一起,鋼鐵在英國作爲工業強國的歷史上佔據著核心地位。

您已閱讀44%(423字),剩餘56%(5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