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漁業

中國《漁業法》迎大修:升級法律框架,護航「年年有魚」

黃珊:草案探求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多維度強化環境與資源保護制度,漁具管理向「白名單」轉變,並在加強漁獲物追溯性方面做出若干突破。

時隔11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需求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爲《漁業法》)的修訂草案於近期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並自2024年12月25日起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爲期一個月。同時,最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也將《漁業法》修改列入2025年「高質量推進立法工作」計劃中。作爲指導漁業生產的根本大法,《漁業法》此次的修訂不僅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也與消費者餐桌上水產品安全和「年年有魚」背後的漁業資源永續利用息息相關。

自1986年頒布以來,《漁業法》已歷經2000年、2004年、2009年與2013年四次修訂。本次大修是2000年以來的首次全面修訂,備受業界和社會矚目。本次《漁業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爲「草案」)共7章88條:對現行法50條中的48條進行了修改,刪除1條,新增32條,並新增「監督管理」專章。草案充分體現了在環境、經濟與社會多重維度的可持續發展考量,爲中國進一步推進漁業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更完善和有效的法律框架,令人充滿期待。

值此法律修訂期,本文將聚焦近海捕撈漁業,結合草案中相關內容,從漁業可持續管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進行解析,並探討進一步完善的方向。

您已閱讀13%(512字),剩餘87%(35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