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歐洲

歐洲的命運

周子衡:歐洲淪爲歐洲地區的二流角色,其命運由歐洲之外的力量所決定,歐洲甚至不能透過影響外部世界來支配自身的歷史命運——這正是歐洲的宿命所在。

八年前,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歐洲的終結:獨裁者、煽動者和即將到來的黑暗時代》一書,作者詹姆士.柯齊克在書中指出,反猶、民粹民族主義,以及領土侵略戰爭等舊病態正威脅著歐洲戰後共識的瓦解。實則,所謂威脅歐洲戰後共識者正是導致其大戰的戰前動因,換言之,歐洲無力以其共識擺脫其分化、裂解的歷史宿命。

有史以來,歐洲從來不缺乏血腥的戰爭,俄烏戰爭再一次昭示了歐洲自我撕裂的痛苦,普希金的塑像遭移除,柴可夫斯基作品被下架等。雖然在能源、原材料等供應上,甚至安全保障上離不開與莫斯科的合作,但歐洲仍舊執著地憧憬著建立一個沒有俄羅斯的歐洲體系。

俄羅斯自認爲三次拯救了歐洲,抵禦乃至摧毀了蒙古、拿破崙、希特勒的武力征服。然而,歐洲人始終異常恐懼地堅信,歐洲下一次的厄運正將來自於東方俄國的征服。二戰結束之際,英國首相丘吉爾堅持身著戎裝訪問法國,以此彰顯大英是爲法蘭西拯救者的歷史角色;幾年後,西方徑自發行西德馬克,向史達林表明戰後歐洲重建各走各路,分道揚鑣勢所必然。戰後,歐洲沒有迎來統一……

您已閱讀20%(436字),剩餘80%(17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