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創新經濟

「非理性創新」與「顛覆者崇拜」

霍爾丹:鑑於經濟活力的匱乏以及正在掀起的新技術浪潮,對於非理性但仁慈的領導者的需要,很少像現在這樣強烈。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特約編輯,現任英國皇家學會工藝院(Royal Society of Arts)執行長,曾任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首席經濟學家

「我是點燃火種的人,」電子朋克樂隊The Prodigy已故的主唱基思•弗林特(Keith Flint)這樣唱道。不管是真正的火還是象徵意義的火,全球範圍內有很多場大火正在燃燒,因此你可能會覺得,說到在制定公共政策時用心去體會弗林特的歌詞,現在可能是最糟糕的時刻。也或許是最好的時刻。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最早於20世紀在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推動下成爲流行詞,但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中。馬克思和熊彼特的假設是,在歷史長河中,成長最快且最具有活力的經濟會迅速採取行動(創造性部分)、打破常規(破壞性部分)。

您已閱讀23%(403字),剩餘77%(13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