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經濟大蕭條的孩子們」如是說

劉遠舉:所謂救經濟,各種政策,歸根到底是恢復預期。刺激政策也好,社會輿論也好,既要專注於經濟,又要看到人心。

最近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準備開始刺激經濟。刺激政策背後,是現在經濟不好。很多地方的公務員、教師都減薪了。有些地方的醫院、公交系統都發不出工資了。有些人失業了,很多家庭的收入降低了。社群媒體、新聞報導、影視作品都不難看到這些社會現實,不過我覺得,多流於表面,有情感、有細節,但沒有對經濟危機對家庭帶來的苦難的深刻洞察。

危機對家庭有什麼影響,對父親、母親、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家庭應該怎樣渡過危機,又會留下哪些永久性的傷痕。最近讀的一本書,給出了更細緻、深刻的答案。

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20世紀美國人最爲難忘的痛苦經歷之一。《經濟大蕭條的孩子們》是一本這方面的名著。作者埃爾德以1920—1921年出生的美國孩子爲跟蹤研究對象,進行了長期研究。

您已閱讀14%(318字),剩餘86%(19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