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巴黎

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昔日貴族之家

張璐詩:置身於這幢曾屬於克里雍家族的建築,仍能依稀感受到名流顯貴們生活的輪廓,只是他們的故事如今已盡付笑談中。

在擔當了夏季奧運會的城市運動比賽和殘奧會開幕式的場地之後,巴黎市中心最大的廣場「協和廣場」將被順勢改建爲機動車免入的步道。奧運賽場和看臺拆卸後,巴黎市民和遊客從此便能從杜樂麗花園步行到方尖碑。

奧運會結束後,我再訪巴黎,居行就集中在協和廣場。「協和廣場」最初的名字是「路易十五廣場」,18世紀中期時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委託設計凡爾賽宮的建築師安熱-雅克•加布裏埃爾設計建造,用以展示國王自己的騎馬雕像。廣場始於法國君主制時代,後來卻發展成爲法國大革命的中心,再演變爲共和時期的慶典活動場所。廣場邊上有兩座立面對稱的18世紀建築,一動不動見證過一切。

當時,路易十五還簽署下契約,允許出售廣場周邊的土地,並委託凡爾賽宮的建築師在廣場一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兩年後,立面背後的建築由另一位建築師路易-弗朗索瓦•特魯阿爾完成。30年後,法國貴族克里雍伯爵(Count of Crillon)成爲其中一座建築的主人。廣場上當年兩座對稱的建築一直保留了下來,不過貴族家已改造爲酒店Hôtel de Crillon,只是仍舊保留了「克里雍」家族之名。

您已閱讀19%(475字),剩餘81%(20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過路詩篇

張璐詩(Lucy Cheung),常駐倫敦資深媒體人,職業音樂人,旅居北京、希臘多年。專注音樂產業、文藝思潮與美食文化,視野遍及全球。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