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泡沫之祖:南海金融危機

徐瑾:南海泡沫如此重要,不僅在於它牽動了英國各個階層,更在於它背後引發的貨幣危機,間接影響了英國和法國的國運。人性恆久,泡沫不滅。

A股近期成爲市場熱點,牛市還是泡沫成爲不少爭論。一些跑步進入資本市場的新手,有人因爲上漲感受到了牛市的喜悅,有人已經虧損,品嚐了泡沫的苦澀。

牛市讓人瘋狂,泡沫讓人癡迷,有貨幣在的地方,就少不了這兩樣事物。說起資本市場泡沫的起源,不得不說18世紀的「南海泡沫」或者南海金融危機。正是這場金融危機開始,「泡沫」這個詞才具備經濟學上的狂熱與投機含義,類似我們今天談金融泡沫、泡沫經濟之類說法,據說就是從南海泡沫之後纔開始的。這場空前的危機,與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及1929年美國股票危機,一度被後世稱爲「三大著名投機風潮」。我在《貨幣簡史》等書中,曾經梳理過這段歷史。

南海泡沫如此重要,不僅在於它牽動了英國各個階層,更在於它背後引發的貨幣危機,間接影響了英國和法國的國運。在十八世紀,大英帝國崛起的另一面,自然是法國的沒落。歐洲的歷史中,英國和法國的爭鬥佔據了重要的戲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戰爭開始升級。英國是當時反法聯盟的主力。我們知道,一切戰爭需要融資,國王始終缺錢,貨幣成爲時代的主題。在當時,多數政治抱負的政治、經濟人物,都致力於「宮廷理財術」,將聰明才智變爲國王宮廷的點石成金魔杖。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首次發明了自己的紙幣,發明者是蘇格蘭人約翰•勞(John Law)。

您已閱讀14%(540字),剩餘86%(34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