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醫藥

《生物安全法案》威脅美國醫藥供應鏈?

陳俊勳、楊方曦:該法案的影響可能會很快顯現,不僅波及消費者端,還會加劇藥物短缺等問題,使得美國和中國的製藥公司面臨更大的輿論壓力。

美國衆議院於9月9日復會,並迅速通過了《生物安全法案》。該法案以 306 票對 81 票獲得通過,輕鬆超過了三分之二多數所需的票數,這也預示著全球藥物產業鏈條將迎來波動。

如果該法案也被參議院通過,不僅提案中的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華大集團(BGI Group)、華大智造、Complete Genomics中國製藥公司會受到影響,處於同一產業鏈上的美國藥企同樣會受到波及。

據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24家受訪的生物製藥公司中,79%的公司至少與中國或中國擁有的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或CMO(醫藥合同生產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或生產合同。雖然最新的法案修訂允許美國公司在八年內逐步停止合作,但《生物安全法案》的影響可能會很快顯現,美國公司已開始與這些中國公司保持距離並且制定相對應的計劃。

您已閱讀19%(358字),剩餘81%(15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話語權時代

楊方曦,畢業於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商學院。現居紐約,長期從事國際公共傳播和戰略策劃的工作,擔任中美青年領袖委員會等組織的董事。本專欄關注中美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公共溝通、對外傳播、文化融合和法律合規等挑戰。通過分析中美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的時事新聞及政策法規,爲讀者提供關於中美企業在全球市場應對策略的深度解析。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