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如何正確理解日美半導體摩擦?

李海燕:日美之間的半導體摩擦,受益者是南韓、臺灣地區和荷蘭;其結果是美國奪回了產業的主導權,但是並沒有奪回所有細分領域的主導權。

最近幾年帶有「晶片戰爭」之類的書籍和文章特別流行。其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美半導體摩擦。很多人簡單把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退簡單的歸結爲美國對日本的打壓。如果我們對日美半導體摩擦的思考,簡單的停留在美國的打壓上面,對我們今後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可能會有一些不正確的影響。事實上日本和美國之間,從60年代到現在的60多年,存在過很多的、多個行業的貿易摩擦和技術的纏鬥。系統的回顧和思考這些貿易摩擦和技術的競爭,對我們今後制定產業政策或者企業確立正確的競爭策略是有很大啓發的。

爲什麼很多產業美國對日本的打壓是不成功的?

從上世紀60年代的日美紡織產業摩擦到今天,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技術纏鬥在很多領域都發生過。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領域,美國對日本施加過不同方法的壓力。從總體來講,其實美國成功的少,不成功的多。筆者關注明治維新之後日美之間的150多年的纏鬥很多年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回顧60年代以後的10多次的日美之間的纏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您已閱讀9%(430字),剩餘91%(42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