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大數據

演算法孿生:從大數據殺熟到隱性合謀

雷驍、高品、楊宗森:追求價格公平的同時,一個更爲隱蔽的風險逐漸浮現:企業可能會利用定價演算法達成隱性合謀,從而在競爭市場中維持壟斷價格。

學者研究發現,向企業施加完全的價格公平可能適得其反,形成隱性合謀,最終將負面影響轉嫁給消費者。

在大數據的浪潮下,企業搭建日益複雜的先進演算法,將消費者分類,制定不同價格,目的在於識別並鎖定忠實客戶,向他們收取歧視性的高價。這一做法引發了各國監管者的關注,令他們紛紛擬定或出臺法令,試圖限制企業的歧視性定價行爲,以促進消費者間的價格公平。然而,追求價格公平的同時,一個更爲隱蔽的風險逐漸浮現:企業可能會利用定價演算法達成隱性合謀,從而在競爭市場中維持壟斷價格【注1】。儘管許多監管機構高度關注演算法歧視和演算法合謀,但鮮有研究關注二者之間的重要關聯。爲此,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議,爲如何應對演算法歧視與演算法合謀提供新的思路。

監管窘境:按下葫蘆浮起瓢

您已閱讀16%(331字),剩餘84%(17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明德商論

本雙週專欄是由港大經管學院的專家教授撰寫,將爲讀者提供對商業、金融、經濟和科技領域最新趨勢和創新的獨特見解。港大經管學院致力於培養一流的商業領袖和推動學術和相關研究,在亞洲導向經濟發展的世界大潮流之下,爲香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動力。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