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國產片中的「失意者敘事」

範力文:「失意者敘事」不僅意味著人物要走過一段曲折的經歷,而且到故事的末尾也難以收穫世俗的成功。影片的情緒落點不在於外界的肯認,而是一種自我接納式的安放。

1

中國觀衆對於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的期待似乎很簡單直接:一個主人公可以身世悽苦,但他最後功德圓滿;一個好人可以受盡委屈,但他終於大仇得報;一個壞人可以逍遙法外,但末了也得落入恢恢法網。作惡者必得責罰,而努力者終有善果,既符合一種命運的因果律,也是市場經濟的效益邏輯。就像《中國合夥人》那樣,過程百轉千迴,結局總是好的,走出影院,會像身心受洗雞湯灌注,重新抖擻。但如果仔細觀察近兩三年的院線電影,便會發現一種「失意者敘事」正在悄然流行。

這裏指的「失意者敘事」並不只意味著主人公經歷了一個失意的、曲折的過程,而是到了故事的末尾也沒有等來一個如意的結果;主人公往往最終不會收穫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一種績效、一個名次、一塊獎牌,影片的情緒落點並不在於外界的肯認,而是一種自我接納式的坦然安放。

您已閱讀9%(341字),剩餘91%(35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