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華為

華為被指資助美國大學尖端研究,「脫鉤」之風吹到學術界?

楊方曦:中國企業在進行正常全球科研交流活動的同時,要留意規避政治輿論風險,並積極進行海外聲譽建設,拿捏好輿論與政治之間的微妙平衡。

華為通過位於華盛頓的Optica科學非盈利基金間接資助哈佛等多所美國大學進行尖端研究的訊息,再次把華為推到了海外的輿論浪尖。據彭博社報導,華為是Optica的大金主,近兩年以對外匿名的方式資助了數百名研究員和幾百萬美金的研發經費,在2024年度的Optica競賽評選當中,10人評委中有一位來自於華為光學標準的專家。選擇匿名支持學術機構並不違法,但華為的此番操作被詬病是是否通過資助影響了評審結果,匿名資助和華為是否有資格間接參與美國學術研究的討論成爲了這次輿論事件的導火索。

令外界關注的是,除華為資助的該項競賽之外,其他所有競賽都列出了個人及企業資金捐助名單,唯獨華為選擇匿名,這還是在華為資助競賽的年度獎金排名第一,是獎金第二名的20倍的情況下。彭博社在採訪參賽者、工作人員以及評委時,得到的回應均爲並不知曉華為的資助。 後續Optica 基金會執行長致函董事會,表示華為今後將與其資助項目無關,並將退還華為近兩年來的捐贈資金。

面對輿論質疑,華為發言人給出官方回應稱,「華為與Optica基金會的合作旨在支持全球研究和促進學術交流,之所以選擇匿名資助方式,是爲了避免競賽被視爲行銷活動,從而確保科研的純粹性和客觀性。」

您已閱讀21%(513字),剩餘79%(19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話語權時代

楊方曦,畢業於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商學院。現居紐約,長期從事國際公共傳播和戰略策劃的工作,擔任中美青年領袖委員會等組織的董事。本專欄關注中美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公共溝通、對外傳播、文化融合和法律合規等挑戰。通過分析中美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的時事新聞及政策法規,爲讀者提供關於中美企業在全球市場應對策略的深度解析。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