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又重新成爲政府幹預的強大驅動力。這一論斷適用於世界上許多地方。這一論斷對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似乎比對鄧小平時期的中國更成立,尤其是現在中國希望尋找能夠替代房地產投資的經濟成長引擎。但最顯著的轉變發生在美國。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曾宣稱:「英語中最可怕的幾個字是:我是政府的,我來幫忙了。」如今,拜登政府正在熱情地「幫忙」。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也是一位干預主義者,而不同之處在於,他「幫忙」的方式是提高關稅。鑑於美國作爲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者的歷史角色,這一轉變意義重大。
有證據表明,產業政策無論是作爲一種理念還是一種實踐,都變得越來越普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產業政策又回來了》(The Return of Industrial Policy in Data)顯示,過去10年,財經媒體提及產業政策的次數顯著增加。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表了一篇題爲《產業政策新經濟學》(The New Economics of Industry Policy)的論文,由雷卡•尤哈斯(Réka Juhász)、內桑•萊恩(Nathan Lane)和達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三人合寫。該論文顯示,全球範圍內的產業政策干預次數大幅增加,從2017年的228次增加到2022年的1568次,主要發生在高收入國家(可能是因爲它們有更多財政空間)。這也讓全球其他國家指責他們虛僞。(見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