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近年來大家想必已經耳熟能詳。早先「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提法,主要針對的是拉美國家,也有所謂「拉美陷阱」的說法。近年來,這一說法的流行,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即所謂:中國已經或者即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換一個更直白的說法,就是:中國從中等收入過渡到高收入比從低收入過渡到中等收入要更加艱難。那麼,首先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真的存在嗎?
大概是在2006年,世界銀行在其《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一概念,其基本涵義是指一個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準,但長期停留在該經濟水準的情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國家,因薪資上漲,失去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既無法在人力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一個印象中的事實是: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晉級成爲高收入國家,反而是有不少中等收入國家陷入了經濟成長的長期停滯。
爲了方便非專業的讀者更好的理解本文的內容,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世界銀行在1989財年建立的以人均國民收入爲衡量標準的國家分類體系,該體系將人均國民收入劃分爲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個檔次,具體的劃分標準每年會參考通膨水準而進行調整。根據2023財年最新的調整結果,2021年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13205美元,中高收入國家是4256美元,中低收入是1085美元。順便說一句,如果一個非資源性國家的人均GDP突破了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門檻的1.5倍,便認爲是成爲了發達國家;與之相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爲,人均名義GDP達到20000美元(2021年標準)可做爲發達國家的最基礎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