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嗎?

金刻羽、金濤:從數據來看,中等收入陷阱並不存在;我們觀察到的事實與「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正好相反。中國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前景,充滿光明。

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近年來大家想必已經耳熟能詳。早先「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提法,主要針對的是拉美國家,也有所謂「拉美陷阱」的說法。近年來,這一說法的流行,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即所謂:中國已經或者即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換一個更直白的說法,就是:中國從中等收入過渡到高收入比從低收入過渡到中等收入要更加艱難。那麼,首先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真的存在嗎?

大概是在2006年,世界銀行在其《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這一概念,其基本涵義是指一個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準,但長期停留在該經濟水準的情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國家,因薪資上漲,失去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既無法在人力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一個印象中的事實是: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晉級成爲高收入國家,反而是有不少中等收入國家陷入了經濟成長的長期停滯。

爲了方便非專業的讀者更好的理解本文的內容,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世界銀行在1989財年建立的以人均國民收入爲衡量標準的國家分類體系,該體系將人均國民收入劃分爲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四個檔次,具體的劃分標準每年會參考通膨水準而進行調整。根據2023財年最新的調整結果,2021年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13205美元,中高收入國家是4256美元,中低收入是1085美元。順便說一句,如果一個非資源性國家的人均GDP突破了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門檻的1.5倍,便認爲是成爲了發達國家;與之相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爲,人均名義GDP達到20000美元(2021年標準)可做爲發達國家的最基礎門檻。

您已閱讀31%(714字),剩餘69%(15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流觴論道

「流觴論道」是一個討論經濟話題的專欄,關注經濟金融方面的核心問題,亦涵蓋科技發展與國際動向等時事熱點。我們以文會友,期待與大家共同探討。

金濤: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恆隆房地產研究中心貨幣與財政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理事。金濤教授也在WeChat公衆號「金巖諮詢」與「新世說」上撰寫文章。

金刻羽: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本科碩士博士學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