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外資應該如何看待中國

王丹:外資企業需要調整認知,理解中國經濟進入深度轉型期,不能過度依賴過去40年的經驗去判斷未來。

許多人,尤其是外國人,認爲2020年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開始。但這並不符合事實。2020年新冠爆發後,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抑制疫情蔓延,國內經濟僅在當年6月有短暫的停滯,從7月起就開始大幅反彈,消費者信心更是衝上歷史高位。世界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度不降反升,製造業投資、出口、FDI、房地產交易和價格都創歷史新高。當時瀰漫着對未來的樂觀情緒,導致2021年的房地產投資還漲了2兆。

經濟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儘管有疫情應對帶來的衝擊,但房地產政策調整是主因。2021年底,央行和住建部主導的房企去槓桿運動逐步覆蓋至所有的開發商和商業銀行。2022和2023兩年,房地產投資以每年近2兆的速度下降(2022年爲1.5兆,2023年爲2.2兆),同時製造業投資以每年2兆的成長堵上了這個窟窿(根據官方增速數據估算,2022年成長2.2兆,2023年爲1.7兆)。經濟整體增速看似未受到衝擊,但成長引擎已經從地產驅動轉向製造業驅動。

這種經濟結構調整意味著政策應對的改變。過去面對經濟下行,常規操作是刺激內需,如2009年爲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四萬億」,通過大幅放鬆銀根和財政來刺激基建和房地產。但目前,政策強調「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和「耐心資本」----核心都是提高科技實力,而不是刺激內需。因此,從2022年到現在,貨幣或財政並沒有實質上的寬鬆,政策力量集中於支持產業升級。

您已閱讀21%(609字),剩餘79%(23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藍色時期

王丹,現任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區總監,負責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市場、地緣風險等研究和相關預測。先前,她曾擔任恆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首席分析師。她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領域爲產權、宏觀和計量經濟學,之後在中科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方向爲農業。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