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半導體

全球晶片戰走向何方?

周子衡:無論全球晶片大戰的結果如何,晶片技術及晶片產業均將獲得長足的進步;但大戰的失敗者或將根本承受不起敗戰的後續經濟效應與政治後果。

從智慧型手機、電腦,到汽車,再戰艦、飛機、無人機,甚及衛星、飛彈與核武器,小小晶片幾乎關乎現實世界中人類社會的所有領域。誰控制晶片,誰在世界上便擁有更大的權力。爲製造更多的電腦晶片,全球已然陷入到更趨分裂的晶片大戰中,主要參與者即美國、歐盟,以及中國。

當前,情勢已日趨緊張。美國和歐盟都很擔心,因爲中國越來越擅長製造出高技術產品。毫無疑問,美歐不想依賴中國來獲得晶片。如果中國控制了晶片行業,將使其變得過於強大。因此,美國和歐盟承諾花費810億美元在自己的國家製造更多的晶片。然而,這只是全球支持晶片研發與產出的一小部分而已。放眼全球,世界各地的國家都關注是否能夠確保獲得其各自所需的晶片,由此,總計預算3800億美元的投入以確保晶片的足量產出。

幾年前,美國對華髮起了全球性的晶片圍堵戰,美國及其盟國正試圖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的技術,中國沒有不戰而降,正在投入鉅額資金以奮力在「卡脖子」的晶片短板方面取得突破。這場全球晶片爭奪戰尚遠未結束,或尚需數年才能決出勝負,而無論誰將最終獲勝,都將對世界經濟和技術的未來擁有很大的控制權。

您已閱讀20%(464字),剩餘80%(18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