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A股的當務之急:提升股價還是提振信心?

鄭志剛:拋開觀察視角的不同不談,不得不說,爲了提升股價而提升股價的相關觀點反映了一些學者忽視了資本市場定價功能這一基本與重要的事實。

在前不久結束的2024中國投資年會上,與會者圍繞A股的當務之急發出了各種振聾發聵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也許可以簡單概括爲兩種不盡相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爲A股通過儘快提升股價,帶動資本市場投資活躍,爲實體經濟輸血,助力經濟快速復甦;另一種觀點則是通過提振經濟信心,最終帶來股市投資的活躍和股價的提升。那麼,A股的當務之急究竟應該是提升股價,還是提振(經濟)信心呢?

這兩種看似政策側重點略有不同的觀點卻反應了對資本市場性質的不同認識。前一種觀點認爲金融發展是因,而經濟成長是果;而後一種觀點則反過來,認爲經濟成長是因,而金融發展是果。對於金融發展(資本市場只是金融發展的一種形態)與經濟成長孰爲因孰爲果的討論不是本文的興趣所在。

拋開觀察視角的不同不談,不得不說的是,爲了提升股價而提升股價的相關觀點反映了一些學者忽視了資本市場定價功能這一基本與重要的事實。概括而言,作爲市場「定價」功能的體現,資本市場有以下兩種功能。其一是爲企業未來創新定價。由此決定了股票價格,或者說綜合衡量資本市場股票價格高低的股指的高低,取決於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這是由於資本市場,或者說金融的本質屬性是「向前看」(looking forward),是對未來尚未發生的創新(以及與創新相伴相生的風險)帶來的價值回報的理性預期。一個投資者看好一隻股票,並願意爲其支付高的溢價,不是由於它現在能爲該投資者帶來多少股利,而是未來能爲其創造多少價值。

您已閱讀14%(606字),剩餘86%(36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