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或難以逾越「川普-拜登」週期

王英良:在現實主義主線上,美國對華政策會始終徘徊在激進主義與理性主義路線之間,實際如何應對中國競爭,美國在外交政策上沒有先例可循。

從中美建交到現在歷史看,除去特殊節點下美國府會兩黨對中國採取了「一邊倒」地制裁政策外,對中美關係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川普-拜登」執政近八年的時間,無論從哪個角度和方向看,這八年在整個中美關係中都是具有「分水嶺」的意義。

川普執政初期有意延續中美在歐巴馬時期那種友好,而中國亦釋放出了善意。川普就任初期展開訪華,中國高層希望繼續延續中美友好,隨著中美兩國元首互訪達成,包括在貿易及直接投資、人文交流領域中美達成了廣泛共識,尤其在直接投資領域,中國對阿拉斯加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簽約計劃展開高達千億美元的能源投資以及近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採購協議。然而,隨著中美關係旋即出現激烈衝突,這種衝突的持續時間以及烈度是先前中美關係30年中未曾出現的,美國政府做出了重大的外交轉變,而中國政府包括高層在內謂之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由此,中美兩國的外交與內政均實現了巨大的轉變。

上世紀90年代初,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在貿易議題上美國強硬的姿態從內外部受到軟化。2002年1月1日,美國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法案(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PNTR)正式生效,中美開啓了「外包——承接外包」的貿易分工。川普主導的貿易爭端源起於2018年3月22日簽署備忘錄時,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和商業祕密」,並根據美國國內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要求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涉及商品總計高達600億美元以及設置其他貿易壁壘,旨在迫使中國改變其「不公平貿易行爲」。美國指稱這些行爲導致擴大貿易逆差、強逼技術轉移到中國。2018年7月6日,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中國商務部同日作出反制措施,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輸華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其中包括美國向中國出口最多的農產品大豆。而儘管中美貿易稅額上出現了波折,中國從美國第一大出口國地位被日本趕超,但中美無論如何依然能保持千億美元級的貿易流水。

您已閱讀27%(849字),剩餘73%(23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