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擁有全球僅次於美國的半導體生產和研發能力,包括台積電、聯電以及力積電在內的跨國公司已成爲臺灣晶片產業的主導力量。晶片半導體及其服務已成爲各國招商引資、獲取稅收和解決就業的重要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全球頭部晶片企業的投資與特定國家的互動就可能不僅是一種單一單向的經濟與產能輸出行爲,更可能成爲推動產業競爭及權力槓桿發揮效能的一種經濟外交活動。
作爲全球晶片產業匯聚地,先進的技術與產業賦予了臺灣「長袖善舞」的空間。臺政府在實踐中不會輕易將具有戰略屬性的產業僅當做商業項目進行運籌。由於存在競爭優勢,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均邀請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進行對美投資,並以高額補貼對沖企業前期投資成本。此外,在拜登親自出馬的招商中,臺灣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佈局的晶片生產項目擬獲得超5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撥款,這是台積電積極響應拜登政府推動美國「再工業化」及「製造業迴歸」的反映。其中,郭臺銘由於在美臺關係中的獨特地位,藉機擇勢競選臺灣總統,儘管由於各種原因難以勝選,但其掌控的富士康這一類世界級企業,具體的投資運籌及戰略決策遠非一個經濟利益可以簡單解釋,臺灣政府也深刻明白這一道理。由於全球各國對晶片產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關係,臺政府當然意識到這種依賴可能派生出一定的權力,以高階技術或聯合投資的形式換取臺灣在國際的影響力以及國際承認的擴大化一直是臺政府及產業部門開拓的方向。
由於受中國政府壓制,尋求獲得國際承認成爲臺灣對外關係的重點。截止目前,與臺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總共有12個,主要分佈在大洋洲和中美洲,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地位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臺灣而言卻是實打實表明自身在全球存在的手段。在歐洲,臺灣擁有梵蒂岡這個唯一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武力衝突,東歐國家與臺灣關係出現了一波熱度,而臺灣則趁機通過一些優勢項目擴大在東歐的影響力。臺灣在捷克等國積極擴大產業輸出的同時,實際上是尋求以捷克作爲跳板,深度融入歐洲政經網路。近年,臺灣與捷克展開的互動包含技術合作、高校教育交流、設立特定項目促成雙方合作粘性等。同時,由於捷克在東歐存在組織對烏克蘭援助的地緣優勢,2023年11月捷克與臺灣簽署了一項聯合援助烏克蘭重建的工作備忘錄。在實際交往中,捷克與臺灣就拓展技術深度合作尤其是大學間合作做了很多的努力,其中不少事務涉及臺灣具備優勢的晶片產業研發與設計,這類事務的專項性經費一般由臺灣提供主要預算支持。但捷克政府尋求臺灣項目經費卻成爲兩方爆發衝突的導火線。這反映了捷克與臺灣的交往其實是奉行一種現實主義,一旦利益難以滿足則可能迅速地發生齟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