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法國政治

法國的勒龐如何在尋求主流化的路上步步爲營?

張冬方:每一次突發事件,都可能是勒龐加分和變得更主流的機會,無論是德國選擇黨東窗事發,還是巴以衝突。

在德國選擇黨(AfD)祕密會談驅逐移民計劃東窗事發後,法國的勒龐(Marine Le Pen)第一時間撇清關係,即使極右如勒龐,也表態稱對方在極端的路上走得太遠了。

今年1月中,媒體Correctiv的一則曝光了德國選擇黨政客祕密會面新納粹主義分子的調查性報導,突然驚醒了德國集體記憶沉睡多年的納粹恐懼,由此在德國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大規模的反納粹反選擇黨遊行示威。勒龐迅速公開譴責了這起祕密會談,並稱自己「完全不同意」會談中所涉及的「再移民」(Remigration)。她同時表示,如果正如報導所說,則必須對彼此不同的意見進行討論,並審視是否會給彼此合作造成影響。

而德國選擇黨黨魁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一方面辯解稱會談不過屬於私人性質,並指責報導不過是受政府資助的極左分子利用詭計和謊言來影響輿論,從而抹黑選擇黨,手段類似於史塔西(前東德情報機構)對無辜公民的祕密竊聽。面對禁止選擇黨的呼聲,魏德爾回擊稱,德國憲法真正的敵人恰恰是那些呼籲禁止某個政黨的人,因爲他們不能接受權力移交到反對黨的手中。Correctiv在其網站上聲明,在新聞調查、事實覈查或者編輯工作上,不接受政府資助。

您已閱讀23%(499字),剩餘77%(17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