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從干預指數到改革市場

桂浩明:市場失靈時,「救市」不可避免,過去操作有何啓發?不能只是爲了干預指數,而是要解決導致市場失靈背後所存在的制度缺陷與漏洞。

——對A股歷次重大「救市」操作的比較分析

中國的A股市場已經運行了30多年,期間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及市場自身問題的共同作用下,曾經發生過幾次較大的下跌,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爲了穩定市場,避免引發金融風險,監管部門也多次在市場失靈,出現明顯非理性調整的情況下出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些被民間俗稱爲「救市」的操作,不但對當時的市場走勢起到了明顯的糾偏作用,同時對後市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時下,從某種角度來說,A股市場又在進行一輪「救市」,此刻對這些年來的幾次重大「救市」操作進行比較分析,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中國股市的監管部門,從來沒有發佈過冠以「救市」字樣的正式檔案,但一旦股市行情持續下跌,還是會有針對性地推出一些政策措施,力圖改變大盤的疲弱局面。而股市上的投資者則遇到股市下跌,往往就會要求監管部門出手「救市」,以至一旦行情大跌,監管部門公佈重大應對舉措,一輪「救市」操作就開始了。在習慣認知中,這種被稱爲是「救市」的事情,比較大的有這樣三次:第一次是發生在1994年7月底,當時上證綜指從年初的900餘點一路下跌到了325點。爲此監管部門公佈了「三大政策」,令股市迅速由跌轉漲。第二次是在2015年6月,當時股市發生了「異常波動」,大盤暴跌且動輒「千股跌停」,監管部門多方面採取措施予以應對,從而避免了股市流動性風險的進一步蔓延。第三次則開始於2023年的7月份,面對股市的不斷下跌,監管部門開始持續出臺政策,但近半年下來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到了2024年2月,則實施了包括人事調整在內的一系列強力措施,初步扭轉了局面。雖然,這一輪的「救市」現在還在進行中,而這並不妨礙人們把這幾次的「救市」操作放在一起進行系統的分析比較,從而發現近30年來「救市」政策的演繹與發展軌跡,進而更好地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儘可能地營造其平穩運行的環境。

您已閱讀20%(785字),剩餘80%(31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