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數字經濟

漲價還是不漲?演算法是個問題

福魯哈爾:當線上商業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差異化定價進入叫車和速食等人們熟悉的實體商業時,消費者會反抗。

任何經常叫網約車的人都已經習慣了峯時定價。試一下在下雨天的晚餐時間或學校接送時間叫一輛Uber(Uber)或Lyft的車,你會付比平時更多的錢,有時甚至是多很多。然而,當消費者在實體世界中面對「動態定價」這樣的常見線上商業模式時,他們可能會反抗。想想最近美國速食連鎖店Wendy's招致的消費者的強烈反對吧,起因是該公司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宣佈,他們正在考慮在需求高峯期間對漢堡進行峯時定價,併爲此投資了2000萬美元研發新的人工智慧系統。

訊息公佈後人們最初發的推文很有趣,顧客們開玩笑說要對他們的午餐進行套利。但在幾周內,社群媒體上的評論就變得難看起來,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等政界人士開始抨擊該公司「價格欺詐」。Wendy’s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主意。

影院試圖在需求高峯提高票價時也遭遇了同樣的現象(儘管航空公司和酒店一直在網上這樣做,而大多數娛樂場所在大眾熟知的淡季會定期打折)。更重要的是,峯時定價並不是唯一在轉向線下非數字商業時受到抨擊的演算法操作。

您已閱讀25%(442字),剩餘75%(12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