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

中國電池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的安全挑戰

王英良:在中美緩慢漸進的脫鉤斷鏈中,電池產業正受衝擊,如何協調中美兩國市場、如何在美國市場上實現新的定位,應成爲電池企業考慮的問題。

目前,中國對美直接投資處於歷史低谷期,但電池、儲能和太陽能成爲對美直接投資的熱點。尤其在「拜登-哈里斯」政府推動「再工業化」、「製造業迴流」的產業政策背景下,中國這些優勢產業成爲少有的對美保持較長時段連續性投資的產業。由於存在較高的供需匹配對接,尤其存在「新能源產業」標籤,基本上中國主要頭部電池企業均參與到對美直接投資,暫時享受到了各類補貼(或承諾)。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包括中國電池企業對美投資,突顯了美國政府力圖重振汽車產業的需要,當然這背後也有拜登力求以振興汽車產業工人藍領勢力擴大在2024年總統大選優勢的設計。然而涉及到電池產業對美投資,繞不開安全議題。

中國電池產業優勢是長期累積的,集中表現在電池生產工藝以及對全球鋰礦、鈷礦、鎳礦的控制和影響上。藉助電池領域優勢,中國在短期內實現了汽車動能更新換代,並在較短期內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由於對新能源賽道機遇搶抓到位,中國獲取了巨大的汽車紅利。汽車產業同樣作爲美國重要國民經濟支柱部門,美國政府也希望抓緊利用這一波紅利。而爲與歐洲競爭低碳經濟,美國通過了《降低通膨法》並提出了千億美元級的補貼作爲紅利,美國各州制定了積極的政策吸引全球環保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進駐。美國這一空前規模的招商引資實現了較好的成效,其中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均是在這一時期實現對美的成功投資。

實際看,中國電池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目前依然保持較大熱度,作爲企業海外資產佈局,對美直接投資可以部分迴避國內產業「內卷」,同時利用和開拓美國市場,尤其在《降低通膨法》出臺後,更可能獲企業發展所需補貼,看起來中國對美電池產業投資正處於一個黃金時期。然而美國市場已經不是完全自由市場,行政力量在經濟中的能量越發突出。

您已閱讀21%(715字),剩餘79%(27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