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社會學

張伊銘:社會變遷中的普通人——後工業時代的美國與中國

王英良:社會學學者張伊銘受訪指出,雖然各國的去工業化呈現出相似的城市面貌和經濟狀況,但其底層邏輯和政策反應是有差別的。

張伊銘,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社會學院在讀博士,國際社會學會、德國東亞研究協會、美國社會學會會員,比勒菲爾德大學中國學生聯合會策劃部部長。曾兼任德國科學基金項目(DFG)「文明家庭:中國夢時代下的孝道話語」助理研究員(2020-2023)、比勒菲爾德大學國際學生會主席(2022-2023)。她致力於從微觀視角考察制度如何影響個人,目前正在撰寫當代中國家庭政策與基層家庭建設實踐異質性的博士論文。2023年12月,她的譯著《無地可依:後工業時代芝加哥的家庭與階級》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本次訪談將圍繞此譯著及翻譯所思展開。

以下是採訪實錄:

問:您爲什麼會選擇《無地可依:後工業時代芝加哥的家庭與階級》這本書作爲您的第一本譯著呢?

您已閱讀8%(316字),剩餘92%(38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