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財富管理

不破也不立:如何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

聃丘泰、溫建東:從中國房地產市場化以來的四次政策週期看,每一次逆週期的政策干預都是後來逆週期反干預的原因,政策干預本身成爲房價波動的根源之一。

「昨夜日出,今晨雨」比喻中國房地產政策再恰當不過了,政策朝令夕改。中國房地產市場一面承擔資本市場功能,成爲投資者暴富的捷徑,另外一面實質也是居民「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是普遍民衆不能承受之重。社會民衆的繁榮與心酸導致政策前後搖擺,泡沫不斷積累,市場無法及時出清,問題後置,衆多經濟週期疊加。投機者深度綁架政府,大而不倒成爲系統性風險。因此,長期看,建立房地產政策中性、跨週期、長效機制是政府當前最優選擇。

一、第一個「七年河東,五年河西」房地產政策週期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1996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住房商品化「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建設「安居工程」,加快住房商品化的步伐」。1997年「積極推進城鎮住房商品化,加快「安居工程」建設,確保質量,降低造價,改善居民住房條件」。1998年政府提出「加快普通民用住宅的建設」。亞洲金融危機蔓延以來,爲了擴大內需,1999年政府提出「加快發展消費信貸,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購買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費品」。2000年房地產開始產業化「要積極培育住房等新的消費熱點,使住房建設真正成爲重要產業。」2001年在房地產市場化尚未形成之際,政府開始建立分割的多軌道制房地產供應體系「著力改善城鄉居民的住行條件。大力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建立廉租房供應保障體系」。2002年提出擴大消費需求從「鼓勵居民擴大住房、旅遊、汽車、電信、文化、體育和其他服務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您已閱讀11%(602字),剩餘89%(50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