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財富管理

資產負債表週期與大類資產估值

趙建:新冠危機以來,全球經歷了一場從萬物暴漲到萬物暴跌的估值週期。新一輪全球資產負債表的崛起會不會再次到來?

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流動性很可能會成爲驅動大類資產估值的唯一要素。它既可以掀起估值風暴,又可以來一場估值大屠殺。新冠危機以來,全球經歷了一場從萬物暴漲到萬物暴跌的估值週期。我們現在想知道的是,接下來會怎樣?新一輪全球資產負債表的崛起會不會再次到來?

爲什麼要有資產負債表的視角?因爲單一的經濟週期理論已經很難再解釋大類資產估值的密碼,因爲它僅僅是資產端的視角,忽略了越來越重要的負債端或融資端。最近幾年,金融週期理論廣泛流行。經濟學家和市場分析師開始注意到債務、信用、槓桿、貨幣、金融衍生品等的潮汐漲落對資產估值的決定性影響。以康德拉季耶夫、庫茲涅茨、朱格拉、基欽等學者命名的傳統經濟週期,這些半個世紀甚至近一個世紀前的理論遺產,他們的名字在學術界和業界都開始變得陌生。畢竟今天,金融已經成爲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使現代經濟體變得既發達精緻,又複雜脆弱。因此今天研究週期,研究資產定價,如果不能深入研究現代金融產業的內在運行規律,那肯定無法理解大類資產的估值邏輯。金融週期,作爲獨立的一個產業週期,已經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決定性影響。而金融週期,恰恰對應的是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或明斯基關注的融資端。

您已閱讀17%(498字),剩餘83%(23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