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葉勝舟:公共政策需要公共辯論,才能凝聚公共理念、形成公共行動、維護公共利益。執政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可提前向全民徵求意見。

12月11日至12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12日晚新華社受權發佈通稿(簡稱「今年通稿」)。與中共中央檔案、中央全會公報一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通稿有其特定的風格、結構和內容。中國官場曾有句笑談,這類檔案材料「簡單的人不看、看的人不簡單」。本文嘗試與去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後通稿(簡稱「去年通稿」)進行比較解讀。

2024年中國經濟總體要求的變化

今年通稿第一段導語和最後兩段,介紹出席規格和範圍,慣例相當於一次中央全會。區別在於非人事問題的中央全會一般會期4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994年首次、1996年會期爲4天,此後會期多爲3天。去年12月7日突然取消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全民渡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壓縮爲2天。今年延續去年的2天會期,其實好辦,無非是全體會議由3次減爲2次、分組討論壓縮半天,預計今後成爲新的慣例。

您已閱讀8%(377字),剩餘92%(44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