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供應鏈

爲什麼印尼從供應鏈「中國+1」趨勢中獲益不多?

腐敗、本地既得利益集團和不確定的監管環境仍然是阻礙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導致印尼在全球供應鏈大轉移中未能抓住機遇。

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2019年發佈了一份報告,其內容讓印尼的政治精英們大爲震驚。在因美中貿易緊張而觸發的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大轉移中,印尼明顯未能抓住機遇。

世行當時指出,2019年6月至8月期間宣佈計劃在海外擴張的30多家中國企業中,沒有一家計劃在印尼擴張。從2012年至2019年,流入印尼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出現了下降,而地區內其他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這個比例都是上升的。流入印尼的大部分FDI進入了非製造業領域。

感到受挫的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馬上採取了行動,次年就推出了他那標誌性的「綜合法」(omnibus law),對勞動、稅收及其他方面的70多項法律進行了全面修改,旨在削減繁文縟節,提升這個國家的吸引力。儘管綜合法因削弱勞動者權利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但企業爲公司稅率下降、勞動法放寬以及商業規則得到簡化而歡呼。

您已閱讀26%(408字),剩餘74%(11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