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當建築爲街區帶來久違的新奇

範庭略:在周邊各種古舊建築的圍繞之中,外灘源的這些大樓顯得時尚性感又冷峻無情。

建築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用我們都瞭解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人。建築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更多地談論過,當北京成爲全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們競相登陸的賽場的時候,上海依舊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東方明珠的遺韻。中山東一路的外灘萬國建築羣被視爲上海最早與西方現代文化潮流接軌的街區,它的存在也讓對岸的摩天大樓叢林更加顯現出走進新時代的成就感。雖然大眾對於設計平庸的惡俗建築會加以猛烈抨擊,但更廣泛的受衆其實並沒有專業人士想像的那麼保守。而今天的建築師也更加懂得如何面對公衆的關注了,他們非常清楚,建築很重要,因爲它的經久不衰,因爲它的巨大體量,已經成爲了塑造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景觀。

但是站在外灘這個每逢節假日就會有幾百萬遊客光臨的景點,建築比任何形式都能更好地澄清歷史的記錄。建築師們絞盡腦汁在年代感、人文地理和建築的歷史中廣泛搜尋,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關注程度,使得建築設計本身具有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紀念意義。

當二十年前新天地成爲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新型商業體的時候,倫敦建築師戴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在上海的設計工作開始變得愈發雄心勃勃。在1988年開始爲三宅一生設計具有博物館品質的倫敦專賣店的時候,他就意識到用一種比常規零售方式更加奢華的態度,纔可以體現當年時尚零售行業正在興起的極簡主義浪潮。此後他獲獎無數,爲世界呈現了更多極簡主義佳作。

您已閱讀18%(581字),剩餘82%(26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