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領域翻車:對歐洲產業轉型的一記警告

德國爲彰顯本國造車能力而舉辦的雙年車展,如今卻是中國品牌在唱主角。質量上乘的中國汽車面向歐洲市場,讓人感覺歐洲汽車業要落後了。

在上週的一個活動上,一位商界人士突然掏出了手機,給我看他在北京市區乘坐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影片。在影片中,一輛機器人計程車在一條繁忙的公路上越過好幾個車道漂亮地拐了個彎。不用說,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上路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就是電動汽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在未來的交通方面已經大爲搶先。至少他是這麼感慨的。

上週慕尼黑車展的出席者得出了類似結論。德國爲彰顯本國造車能力而舉辦的雙年展,如今卻是中國品牌在唱主角。今年參展的中國品牌數量是2021年的兩倍。儘管歐洲製造商展示了計劃在2026年或2027年上市的電動汽車,但中企擁有準備走到前沿的車。以前很多年裏,中國車質量低劣。現在這樣的日子結束了,這些都是質量上乘的汽車,面向歐洲市場。感覺歐洲汽車業要落後了。「人們花了太長時間才認清新的現實,」杜伊斯堡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的費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說道。「在很長時間裏,汽車製造商會說,『我們看到了電池電動汽車的問題,但我們不信。』”

市場在快速變化著。在歐洲銷售的汽車中,近五分之一是電動汽車。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去年預計,2030年全球汽車銷量中電動汽車佔比不到25%,如今它將這一預測值提高到35%。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上電動汽車的佔比已經達到25%。國內需求放緩,加上產能從多年來在國家指導下保持成長演變爲過剩,導致中國製造商正放眼海外:今年出口大幅成長。根據史密特汽車研究公司(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今年迄今,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不到1%擴大到2.8%。在電動汽車方面,他們擁有超過8%的份額。雖然歐洲工程師在內燃機方面絕對出類拔萃,但中國技術在電池領域是拔尖的,而一輛電動汽車電池的成本就佔了40%。

您已閱讀47%(808字),剩餘53%(9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